当前位置: 水母 > 水母的天敌 > 莫言贾平凹杨显惠及陇上作家学者痛悼雷
当前位置: 水母 > 水母的天敌 > 莫言贾平凹杨显惠及陇上作家学者痛悼雷
年3月31日下午3时左右,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在北京病逝,享年75岁!
(甘肃籍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今日去世)
莫言(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悼雷达
死生如梦谁能卜,
昨夜文坛坠大星。
丞相妙棋收伯约,
玉皇急令调雷兄。
雍容蕴藉春秋笔,
痛快淋漓月旦评。
明日长空闻霹雳,
当为达老发言声。
闻雷达先生仙逝,不胜凄惶,忍悲赋诗寄托哀思。
“星”出韵不改。
戊戌二月十六日
贾平凹(著名作家,矛盾文学奖获得者)
哭雷达先生
天上起雷声,
文坛有大评。
倏忽归混沌,
人间正清明。
杨显惠(作家)
我的老师雷达走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河北省作协要召开一次我的作品讨论会,主持人尧山壁老师问我,请哪些评论家和作家参加。我说了南方的方克强、李庆西等人,我熟悉他们。我说北京最好能把雷达请来,他在一篇评论文字中提到过我;就是我不认识他,怕请不来。尧老师说他出面请。雷达老师来了,并且还叫上了周明——他大学时代的同学,评论家。见了雷达,我说了怕请不来的话,他呵呵笑着说:你是我的甘肃老乡,我能不来吗?这次讨论会最直接的结果是过了两三个月,他读了此前我的所有作品,写了关于我创作的美学文章,发在《长城》,一万多字。他指出,我的作品渗透着大西北戈壁荒漠的荒凉美和艰苦环境下的人性美。
年,我的《夹边沟记事》在《上海文学》和《小说界》发表。还在连载期间,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文艺出版社就说要出版。我首选了人民文学出版社,但全部电子稿发去之后,最后一审没通过;改寄到上海文艺出版社,他们为难了:稿子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折戟沉沙,他们心中便踌躇起来,拖着。而这时民间出版人贺雄飞打电话找我,说雷达老师向他推荐了《夹边沟记事》。他约我一起到天津古籍出版社,和总编董令生谈成了出个节选本的《夹边沟记事》。书出来之后,我去北京的贺雄飞家,然后到中国作协看雷达老师,致谢。这次雷老师带我去他家中,我们谈文学,并在他家住了一夜。
天津古籍出了节选本一年后,上海文艺出版社的责编修晓林又请雷老师写了一篇序《阴霾里的一道闪电》,把书名换成《告别夹边沟》,出版了。后来我问过雷老师,那篇序为什么叫《阴霾里的一道闪电》。他说:你的作品就像一道闪电嘛。
雷老师走了,我的恩师走了。
高平(诗人,原甘肃省作家协会主席)
悼雷达
雄文六百万,评论似无敌。
贯耳雷名姓,文坛测绘仪。
血含泾渭浪,骨立陇山姿。
春日冰雹降,天折硕果枝。
0331下午急就
朱卫国(学者,原甘肃电视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悼雷达先生
走近雷达,感悟人生。
道德文章,学界崇敬。
挥之不去,浓郁乡情。
性格率真,犹如孩童。
奖掖后学,无私坦诚。
知人论世,笔健文锋。
辛勤耕耘,成果甚丰。
发现“眼睛”,重铸“灵魂”。
思想厚重,理性激情。
博古通今,取精用弘。
见解独到,贵在创新。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赵学勇(学者,陕西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在中国当代文坛,雷达是一位和时代紧紧融为一体的批评家,他在公众视野中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位批评家,也是一位与中国社会和广大民众在精神上融为一体的知识分子。这不仅表现在他真诚地关怀现实、关怀民众的批评观念和批评伦理中,更表现在他是一位极具正义感和使命感的富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的批评家,他的批评文字充满着现实、乡情、历史、美学、诗性、道义、真情等关键词,形成了“雷达式”批评的独特精神内涵。几十年来,雷达始终活跃在中国评论界的前沿,是一位与时代同行的批评家。他的文学评论几乎涉及到中国新时期以来每一时段的所有重要作家,他对中国当代文学实践中的许多重大问题,特别是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诸多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的总结与命名,如“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文学精神的缺钙”、“新写实主义”、“现实主义冲击破”、“新世纪文学”等,都产生了极为深广的影响。雷达以他的批评文字与人格魅力影响着中国批评界和学术界,成为为数不多的具有中国风范、为中国读者所喜欢的批评家。他的逝世,是中国当代文坛的重大损失。
王登渤(作家,学者,甘肃省文联副主席)
与雷达老师相识己近二十年。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来兰州,经常不讨扰文联作协,而找他在文化厅工作的老同学张炳玉同志,这也是基于一种良苦的用心。于是接待和陪同他的任务便经常落在我的身上。那时与他交往并未觉出他的特别,往往是一路欢笑,谈天说地,随意而自在。到北京,我去华威北里他家中探望,两人便在楼下的一家小店吃一顿涮羊肉,他乐呵呵地看着我喝"小二",毫无名家之范儿,我亦无任何拘谨之感。总之,与他的交往就是这样的平淡与随便。
我常想,我见到的是两个雷达,一个是作为师长与朋友的雷达,另一个则是评论家的雷达。前者如上所述,而后者若谈及则费些心思。因为妄评其在文学评论方面的成就,以我之水平,恐怕是难以周详和准确。尽管他的文集我都承其所赐,也都认真读过,在讲课时也曾转手贩卖过。
若硬要说几句,那便是我经常惊异于他的敏感与快捷,这是他始终处于文学现场与一线并如雷达般探测找寻发现文学新作的必然,这的确有别于学院派研究的滞后与迟钝。尽管如此,并不是说他的评论就浮浅空洞,缺乏学理深度和流于一般评介,相反,他所创立的一些概念如"新写实主义"等,早己成为学院派研究的惯用语和方法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观。
雷达先生的评论总洋溢着一种激情和文采,给人以一种冲击为和淹没感。读其文章总与一种不得不信完全被其统摄的感觉。这还是得益其文章中所蕴藏的一种丰沛的气势和自信,这在评论家中确乎不多见。
再有就是他视野之下对文学现象和特定时期文学症候的高度概括与把握,精准的判断与剖一析。一个评论家既有微观的解析,又有宏观的审视,这无疑是深厚功力和学养积淀的结果。
作为甘肃作家,许多人均受益于他家乡情愫下不遗余力的推介和激赏,并因此而走向全国文坛。这一点,甘肃作家和甘肃文学是应该永远铭记的。
先生的突然离世,让我有了太多的恍惚感,心中千语但又无法言说,兆寿兄让我写几句,在这种状态下,难免粗陋,但眼前的两个雷达先生却清晰可见,我想,这一份记忆和感觉会伴我终生的。
在天国的雷达,一定还会用他敏锐的眼睛,
作为评论家的雷达在中国文坛上驰骋多年,他强烈的在场感,他宽广与包容的胸怀,他基于人本身对文学的理解,以及他持守中性立场对偏狭话语的警觉态度让人钦佩。雷达先生的文学评论之所以始终能够领时代之先除了他敦厚的性格外还应该归功于故土对他的滋养,应该归功于故土赋予他对生命的敬畏意识。文学是生命层面上的事情,对生命充满敬畏也就将文学当成神圣的事来对待。
在当代文学中,文学思潮和文学理论以及各种观点此起彼伏,形而上学惯性的思维塑造了一批又一批以观点、以某些理论和价值性言说为出发点的文学评论者,这些评论者往往在观点层面上打转而脱离文学的在场生成和艺术生命,而雷达先生始终对非在场的评论保持着警觉,始终以文学的在场性为言说的前提,始终不被一些所谓新的理论所左右。持守评论的独立性,这是先生多年之所以保持评论的活力的原因之一。持守独立的立场使得先生能够自由而深入地进行思考,这种思考是基于事实本身而进行的。
持守人性立场是先生的写作具有活力的另一个原因。人有本然性,人的幽暗,人的光芒四射都是在人本然性上发生的,也就是说,人是存在意义上的人,人有内在的尺度。文学根本上说是以人性为出发点的。写人性和从人性出发是两码事,从人性出发首先要求的是写作者个人必须具有通达人性的善意,必须具有人性内在的尺度,这样才能兼容并蓄,才能在一个宽广的范围内观照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才能与作品共生于艺术创造的世界中。基于此,雷达先生总是从作品给予人的温度入手然后上升到理性,在这个过程中,先生总是挈精要而不忘细微,揽全局而不忘小节,然后显现出先生强有力的划界能力和言说能力。从雷达先生的诸多评论中都可以看出,先生的写作始终都以人性为出发点的,并以人内在的尺度进入写作,在此写作中或者达及他个人的世界,或者通情于他人,通情于物与景,并在其写作中衡定当代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作为一个写作者,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长期以独立的、人性的立场面对自己和面对他者,先生的为人和为文都令人尊敬。
徐兆寿(作家,文化学者,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甘肃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昨天下午,我与几个朋友在商量处理一个事情,突然接到雷容电话,他在那头说了一句雷老师的什么话,我第一次听不清他的声音。我问道,你说雷老师怎么了?他说,我爸走了。我无法相信,你说什么。他说,我爸走了,刚刚给晓琴电话,没打通,就给你打了。我说,不可能,昨天我们还联系呢。他说,是真的。我不知道怎么再说下去,只好说,知道了,你要坚强些,把师母照顾好。
可是,现在,您……
于是,我忽然想到曾经的一个承诺。我说,我这一生有两位恩师,一位是陈思和先生,是授业恩师,另一位便是您,是良师益友。陈思和先生最令我们感动的是为恩师贾植芳先生养老送终,有子贡对孔子的精神。我曾经也想留在上海,为恩师尽孝道,可是,我食言了,最终回到了大西北。我虽然不是您真正的学生,但也不亚于任何一个学生。我曾经设想动员学校把您聘请到学校或其他学校,把您的作用再发挥一下。您已经为甘肃的文学乃至文化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且还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但我没有办成。我也知道我不可能办成。对你们两位恩师,我都食言了。
如今,大家都云集北京,去见您最后一面。可是,我却办不到。我不想就此与您永别。我也不想看到您涅槃成尘。也许我太执着了。
我愿意用这段文字为您招魂,把您接到大西北,从此后我们仍然驾车西行,漫游于辽阔、浩茫而又无限悲壮的大西北。
山高水长,雷老师,来日方长,咱们继续走,您继续写。
马青山(诗人,《飞天》主编,甘肃省作协副主席)
清明将至,草木含悲。雷达先生的猝然离世,让人哀痛扼腕,沉思无语。认识雷达先生二十多年了,他的丰厚深邃、宽广宏阔,他的率真素朴、蔼然亲和,令人永难忘怀!这位享誉文坛、为中国文学批评和文学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正在被亲人和朋友们深切悼念着,深情追忆着……作为从甘肃走出去的作家,雷达先生和《飞天》的几代编辑来往密切、交集颇多,数十年来以数量不菲的力作佳构支持刊物、奉献读者,并在许多场合对《飞天》以褒扬肯定。回到兰州,总要抽时间和编辑部的朋友们聚一聚,叙谈忆旧,相见甚欢。作为当代举足轻重的评论家,雷达先生在为中国文坛把脉的同时,始终 .3.31
赵武明(作家,兰州晚报副刊报主任)
三月的最后一天,让人黯然神伤!就在愚人节的前一天,老天真是开了个大玩笑——雷达先生驾鹤远去。
晴天霹雳!早上九点十九分还和先生
雷达老师是兰州大学杰出校友。兰大中文人都以他为骄傲,我个人的文学评论道路也深受他的精神启迪。我现在特别怀念他在兰大文学院担任博士生导师的那几年,隔一阵他就回家了,我们见面,聊天,谈笑风生。他给学生做讲座时,我总是坐在第一排,用心倾听他对我国文学发展最生动的、在场的、前沿的分析与评断。有一次聆听时我还萌生了一个念头,对他的文学批评应该展开系统整体的研究,和他谈到我的这个想法时,雷老师谦虚的一笑带过。其实我一直很有遗憾,自己由于学科所限, 评经典,论思潮,一贯文宗风范,雷达观潮。
雷老师安息。
张晓琴(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雷达先生是我的恩师。年夏天,他受我的硕士生导师彭金山先生之邀来西北师大讲学,其时他在兰州大学做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此前,我读过他的著作,十分敬仰。一时见到先生本人,心中更是激动,便表达了想考取他的博士之愿,没有想到他表示欢迎。后来我如愿成了雷门弟子,可谓我人生之幸。先生在兰州大学做博导十年,前后指导博士十余人,这些同学现大都在高校工作,有不少成就突出。先生在学业上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我们每每取得一点小小的进步,他便会把高兴写在脸上。我们遇到点挫折,他也会宽慰我们并耐心指导。而我们做学生的心里就满怀愧疚。在生活上,先生是个可亲可爱的人。他生性率真,有时还有一点执着。他和我们一起驾车在西部大地野跑,一坐在驾驶座上就不让别人。有一次,先生非要在深秋去祁连草原,结果遭遇冰雹雷电,他出奇地冷静,冰雹之后,他一个人站在草原上看横跨天际的彩虹。事后说起来,他说,世界还是很美好的。先生在兰州大学时,不但 年4月1日上午于玉门汇元
唐翰存(青年评论家,兰州交通大学副教授)
30日中午,下楼吃饭时,收到雷达老师发来的一条 年3月31日晚
刚杰·索木东(诗人)
晨曦里的一棵树(20)
——悼雷达先生
无需说出太多的惋惜与悼念
亲手送别过至亲之人者
都已懂得,温润人世
需要坦然面对的生死轮回
有谁真正能给你盖棺定论?!
其实,每一份赞誉上面
都镌刻着想被放大的名字
又一个晨曦,如期而至
二月十五的圆月已在西方隐去
四月一日的人群,又将说出
蓄谋已久的谎言
“我唱着跳着到蓝天上去,
并不向慷慨的蓝天求馈赠”*
惟有那些落地生根的文字
已在风中,慢慢传颂
一支丁香盛开在黄河两岸
众声鼎沸之处
真的已经无缘消受
能够柔软内心的那颗露滴了
那么,清明来临的时候
再多的祭拜,对你而言
又有什么意义?!
*摘自伊丹才让诗歌《母亲心授的歌》
年3月31日子夜于流珠斋
来源:非常道传媒
更多精彩文章:
■征稿
“生命感悟、远游踏青、美好生活、赞美春天”主题征稿启事
■王朔:我看鲁迅
■张子选:荒漠里嗅花风雨里想家
丝绸之路上的诗人
■余华:我是怎么从牙医成为作家的?
■莫言:所谓爱情,其实就是一场大病
■贾平凹:金钱可以使人卑微,却无法使人高贵
喜欢就点下方小手??赞一下吧
莫言、贾平凹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imuasm.com/sszz/1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