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以为水浒传是那样简单的一本书。然而,当我看完了原著,尽管对情节没有什么新的发现,却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水浒传每回前的诗和文中的词,还有各种环境描写,都能显示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特别是人物的外貌描写,三言两语就能勾勒出一个活灵活现的人物来。但是,转眼再来看看语言,“老子”这种词已算是十分平常,“鸟人”“鸟官”“这厮”等不文明语言甚至更加粗俗的语言比比皆是,完全无法想象这是同一个人写出的语句。
仔细想想,想必大家都能够明白这是那些英雄好汉们正常的日常语言。然而,直觉告诉我,事情不会那么简单。从书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出,这本书其实是由说书故事组合而成的,痕迹十分明显。不过为何那些语句没有被删除(如“且听下回分解”等),我不得而知。
说书故事是说给别人听的,而大部分听众都应是农民、地主家的雇工之类的,闲暇来放松一下。几乎也不会有什么达官贵人还有心思来听这个了。而听众们既是闲暇消遣,就大不会像那些文人一样去欣赏美文了,图的就是要痛快。对于知识程度不高的人来说,这些话才是他们最爱听的——没办法,哪里的“白丁”不是说这些话的呢?你要是说的好听点,搞不好就真没人来听了。于是我便明白了作者这样写的最基本的原因。
再回过头来看看作者写的景物描写和诗词,不得不对他感到惋惜。这样一个人,为何会成了这样,写出这样的一部书?
顿悟。
科举,就是科举制,这个在明清两朝彻底僵化的选官制度,催生出了这样一个人,催生出了这样一部既有着华丽的词藻,又充满着龌龊肮脏不堪入目语言的作品。实在令人感到难以相信。一个如此有才华的人,却只能流落乡间,过着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而不能施展满腹的才干和抱负。大概也正是因此,作者才会有这个精力和耐心,把这一个又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写下吧。这样的语言特色,恐怕也就此书才可能会有了吧!没有什么比梦想破灭更让人感到愤慨的了。作者的这本书,虽说是宋朝农民起义斗争的故事,多多少少也影射了明朝的社会现象,否则他写这本书就没有任何意义了。作者描绘的人物形象,无非都是那些有着满腹才华却只能过着田园生活的人,或有着盖世武功却只能被赋闲不能上战场的人。种种的不得志的人,都壮志难酬,于是最终聚在了一起用了这样一种方式——替天行道,来伸张他们想要的正义。这也就是所谓的“上山,是为了下山”。曾经我还想,为何他们能够轻轻松松的打过那些官方政府派来的最厉害的那些将领和士兵,现在我才明白了,那些真正厉害的人,都是隐居乡间的人,而那些当上大官的,只是些有权有势的人的后代而已——这样就也很容易解释为何后来征方腊时,有许多曾经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人壮烈牺牲了,只有他们才是势均力敌的对手了。这恰好也是作者最想讽刺的现象了,他空有着才华,却只能写着这样的小说,用着前后有着天壤之别的语言,浑浑噩噩的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语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很多时候表面上并不能看出什么,然而如果仔细想想这种语言出现的原因,就能够真正明白作者的生活和处境——不管有意还是无意,语言背后总是会流露出作者这样那样的情感,就像莫言的恩师徐怀中所说的那样,语言是作家的内分泌,作者以什么语言写作,在他没成为作家之前基本确定了。这,也是我们探究语言特色的真正原因。
北京治白癜风北京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imuasm.com/ssly/3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