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九十年代,中国文学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开始绽放光彩,这时候一批作家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崭露头角。以贾平凹、莫言、王安忆等为主力军的当代文人迅速走红,成为文坛的宠儿,伴随着改革号角的吹响,中国整体文学事业也在与时俱进,快速崛起着。
《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红高粱》以及《长恨歌》等等。当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家写出一篇篇鸿篇巨著时,一个文坛年轻人也出现了。他就是余华,年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活着》,这部书一经问世,就震撼了读者,不是作品有多么华丽,多么炫技,而是作家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他冷淡犀利的文风让读者泣涕皆下。
年年,余华再次创作了类似的煽情作品《许三观卖血记》,它和《活着》这两部书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也就是在这一年,余华获得了欧洲文学大奖,成为中国第一个。从此在世界文坛一炮而红。
其实早在这之前,青年作家余华靠《十八岁出远门》《在细雨中呼喊》就已经飘向千家万户,人们知道中国有一个大作家,叫余华。他曾经和莫言还是很好的朋友,两人在北师大和鲁迅文学院共同举办的研究生班上学期间不仅住一间宿舍,还互相鼓励,成为彼此创作的伙伴。余华的作品写完后,会让莫言先看看,而莫言的作品写完后也让余华读读。因此他们之间还传出了很有趣的故事。
由于莫言的文学特色有异于余华,所以在莫言的长篇小说《酒国》完成后,自己感觉无处可投,于是这个沉重的担子就交给了余华,余华很讲义气,就抱着莫言的小说《酒国》手稿去南方找出版社。莫言的魔幻手法和特立独行的创作实验让这本书遭遇了出版挫折,后来余华只好告诉莫言;你的这本书“卖”不出去了。两人常常开开玩笑,但莫言的这本书确实周转了多年才被人们接受。
年,贾平凹和莫言等大作家靠着大量丰富的长篇作品业已被国内外文学界熟知,但是年轻的余华后劲十足,也是在这一年三十多岁的余华凭借长篇代表作品《活着》走进了不可一世的欧洲文坛。
这一年余华获得了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由意大利出版社编辑和意大利作家共同创立于年,格林扎纳·卡佛是意大利的一个地区,文学奖每年的颁奖典礼都在当地的一座中世纪城堡里举行,文学奖也以此命名。多年来这个奖的影响力很大,甚至被誉为诺贝尔文学奖的风向标。
《活着》已经令余华名噪一时,书中的主人公福贵也成了世人皆知的坚强者代名词。不过这个“福贵”年轻时可不是个叫人省心的人,福贵说过自己成了吃喝嫖赌的人,跟他的爹不无关系。曾经福贵的爹也是个坐吃山空的纨绔子弟,只不过没有福贵玩得大。
当福贵赌输掉一切的时候,这个家开始没落起来。阴差阳错间福贵成了国民党的炮灰,长久的战场生涯,使福贵更加懂得生活艰辛,活着不易。所以福贵对苦难人生的认知印象中,被国民党拉了壮丁他比输掉家产的“刺激”更深刻。他着急着回家,妻子儿女和年迈的母亲都在苦苦等他回来,而且自己惦记的家人甚至不知道他去街上买东西就从此失踪了。
人最痛苦的无非是一个破镜重圆的家庭在百废待兴的当儿,最重要的人突然失去踪影,就像婚礼当场,婚姻的一方突然玩失踪一样。那么这个让家庭顶梁柱充满期待的小家可否能在暗涛汹涌的时代安然前行呢?还是在风雨飘摇的波浪上摇摆不定。
这种牵念令战场上福贵肝肠寸断,终于有一天,他被共产党解救并发了回家的盘缠和路上的食物。福贵一路狂奔只为回家看看,看看这个与自己突然分割的家。思念如箭,要狂奔回去团结,思念如针,每回都准准地扎在他的心上,思念如网,却又牢牢地把自己捕进只有思绪的世界一角。
这天他狂奔着回家,见到了去街上买东西时被拉了壮丁前的茅草小屋。他几乎没有矗立一会,看看这个令他日思夜想的家,而是奔进屋舍,看看家人是否都安在。尚好,母亲因年龄大而去了,儿女和妻子都在,损失不太大。不过可悲,女儿凤霞成了哑巴,这件事像尖嘴钳子拧在了他的肌上一样疼痛。
总之,苦难告一段落,接下来就是好好活着,好好的和剩下的家人一起生活,一起相互陪伴,一起到老。
在时间继续前行的过程中。不幸的是妻儿子女相继离去,最后女婿和外孙苦根也难逃厄运。仅有一头老年陪伴着福贵,你可能要说了,福贵你为何不去死呐,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这正是《活着》的高度艺术,余华通过福贵的遭遇,极力渲染在特定的年代,人活着本身就很艰难,延续生命就得艰难的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小说《活着》告诫人们活着不易,活着就应该坚强。作家以无比冷峻的笔伐,“残酷”的描摹生命的脆弱和命运的多舛。以及灾难最无常的频临,使活着的人束手无策,死去的人无可奈何。
当余华的这部小说走进西方国家时,法国的《国际报》评论余华既是海明威又是司汤达。而美国的文学认为余华写下了穷苦人的《圣经》。
《活着》是主人公福贵对生命的尊重。也是那个时代的人身体朝向大地的一次精神扎根,以谦抑低回的叙事勾勒出中国乡土摄人心魄的变更、万难挽回的衰败与无地彷徨的悲哀,有着无与伦比的史诗气象与不可拟见的灵魂刻度。在历史与现实短兵相接的交战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余华于年出生,年开始发表小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和苏童、孙甘露、格非等的创作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评论界称之为“先锋文学”。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俄文、德文、意大利文、荷兰文、韩文、日文、挪威文等在国外出版。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有一两个能用自己的文字把它写出来的人是很幸运的,能把有形的东西变成无形的东西真是太伟大了。我觉得余华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孟京辉评)
...........................................................................................................................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西宁好的白癜风医院白癜风在北京能治好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imuasm.com/ssly/3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