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

文学选读课之莫言红高粱


主持人:南翔[汉语]

成员:郑未婷、杨文豪、赵盈盈、李嘉艺、宋奕娜、周若男

南翔:《红高粱》,全称《红高粱家族》,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代表作品,发表于年,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的里程碑之作。《纽约时报》评论说:“通过《红高粱》这部小说,莫言把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入选《亚洲周刊》评选中的20世纪中文小说强(第18位)”。今天我们就来解读一下莫言的《红高粱》。文学是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寻根文学作家的作品是以某一个时代背景为主进行创作,那么接下来就请杨文豪同学来为我们介绍一下《红高粱》的创作背景:

杨文豪:《红高粱》创作于年,年发表于《人民文学》第三期。

《红高粱》创作原因:说起红高粱的创作背景肯定要说明莫言写这部作品的原因,那是在一次文学创作讨论会上,一些老作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有二十八年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的。老一辈作家亲身经历过战争,拥有很多的素材,但他们已经没有精力创作了,因为他们最好的青春年华耽搁在“文革”当中;而年轻一代有精力却没有亲身体验,那么他们该怎样通过文学来更好地反映战争反映历史呢?莫言当时站起来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即使没有经历过战争也可以写战争的文学作品。但是遭到很多人的反驳,认为他是自大狂妄。所以他就开始了红高粱的创作去证明自己的观点。

《红高粱》创作原型:其中红高粱中的余占鳌的任务原形为曹克明,曹克明率领队伍在孙家口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烧毁8辆日本人的汽车,歼灭日军30多人。其中小说中的余占鳌在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就是这个真是事件的改写。

《红高粱》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的主线和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已经清楚,那么接下来迫切的需要将这个故事放在什么样的大背景下去演绎。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的兴起,于是莫言想到了自己的家乡高密东北乡,于是他决定把高粱作为舞台,把抗日的故事和爱情的故事放在这上面演。

《红高粱》叙述视角:在一切都准备好的情况下就要开始写作,那么要怎么叙述呢?莫言对《红高粱》仍然比较满意的地方是小说的叙述视角,过去的小说里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而《红高粱》一开头就是“我奶奶”、“我爷爷”,既是第一人称视角又是全知的视角。写到“我”的时候是第一人称,一写到“我奶奶”,就站到了“我奶奶”的角度,她的内心世界可以很直接地表达出来,叙述起来非常方便。这就比简单的第一人称视角要丰富得许多。《红高粱》就由此产生。

南翔:莫言,原名管谟业,年2月17日生于山东省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大栏平安村。在八十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涌入中国的大背景下,莫言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但他同时又保持着本民族的特色,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他用的是西方现代派尤其是魔幻现实主义的技法,但表现的又是我们这个东方古老民族坚强而又懦弱,伟大而又卑微的品格。那么接下来请郑未婷同学讲述莫言的创作特点:

郑未婷:1.题材上,是典型的乡土文学,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莫言说:“我是一个农民,土的掉渣,我小说中的人物确实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起来的。”他的小说洋溢着强烈的土的气息。比如《透明的红萝卜》“小男孩砸石头时砸着了手,用右手抓起一把土按到砸破的手指上。”“男孩咬伤菊子姑娘后,姑娘弯腰从地上抓起一把土,按在伤口上。”《红高粱》中“罗汉大爷蹲下抓起一把黑土,按在伤口上。”莫言的作品中的人物受伤之后都习惯用土去处理伤口,这里就体现了人们对土地的依赖与信任。莫言小说的主人公,绝大多数是农民。他的乡土小说表现的感情更真实,表现出对故乡浓厚的热爱。

2.现实与想象紧密结合。《透明的红萝卜》中老铁匠和小铁匠打铁的场景是精细的写实。而小男孩对红萝卜的想象,“他想象红萝卜是金色的,晶莹剔透,线条流畅优美,从美丽的弧线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将现实与想象密结合,增强作品的色彩和内涵。

3.叙事手法奇特。他的叙事手法多样,时序颠倒。《透明的红萝卜》前半部分语言朴实,以上帝视角进行描述。而当铁碾子上的红萝卜出现在黑孩儿的视角里后,作品逐渐转为以男孩的感觉为视角,通过大量主体的心理体验,去推动情节发展。

南翔:在《红高粱》中,莫言描绘了一片红如鲜血的红高粱,整个世界都是血红的,以这种狂欢式的语言、天马行空式的笔触,塑造了一个在伦理道德边缘的红高粱世界,一种土匪式的英雄,他们做尽坏事但也报效国家,他们缱绻相爱、英勇搏杀,充满着又离经叛道又拥有无限生气的时代气息。那么接下来有请赵盈盈同学讲述一下《红高粱》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赵盈盈:红高粱的主题思想

《红高粱》小说的主题被诠释为弘扬积极向上的生命力和追求自由的精神,渴望个性解放精神,重建创造精神等,其意图是借助高密东北乡民间原始野性文化的活力来改造孱弱的民族性格。

《红高粱》小说的主题思想既张扬活得豪爽、个性解放、坦坦荡荡的生命观,又歌颂英勇抗日的爱国主义精神。所谓“个性解放”,指“人”的个性的解放。《红高粱》既描写与肯定了“我爷爷”余占鳌、“我奶奶”戴凤莲旺盛的生存本能与自然情欲、充盈的感性生命的自由与欢乐。小说的描写很清楚:“奶奶和爷爷在生机勃勃的高粱地里相亲相爱,两颗蔑视人间法规的不羁心灵,比他们彼此愉悦的肉体贴得还要紧。”余占鳌与戴凤莲投身于民族革命战争,伏击日军车队,显然既是出于对日寇的痛恨与愤慨之情,也是为了卫国保家乡的崇高目的。《红高粱》所描写与歌颂的是“灵”“肉”结合、“情”“理”统一的爷爷、奶奶们的敢想、敢做、敢爱、敢恨的气概。除了“张扬个性解放”的主题以外,也有些评论实际上认为,《红高粱》表现的是抗日爱国的主题。

《红高粱》作品讲述了余占鳌领导的游击队是一支理性的有目的、有组织、经过训练的民间抗日武装。在日本侵略军的魔爪伸进高密东北乡之际,“余司令树起抗日旗”,拉起抗日的队伍,目的明确,剑指鬼子。游击队纪律严明,对余占鳌有养育之恩的叔父余大牙强奸民女,司令抑制私情,最终按照任副官的意见,将他就地正法。游击队坚持联合御侮,当余司令和冷支队长发生争执,戴凤莲说:“这不是动刀动枪的地方,有本事对着日本人使去。”余司令甚至忍辱负重地说:“谁是土匪?谁不是土匪?能打日本就是中国的大英雄。”他还教育儿子豆官要把“枪子儿先向日本人身上打”。游击队“连聋带哑连瘸带拐不过40人,摆在大路上,30多人缩成一团,像一条冻僵了的蛇”,就是这么一支队伍,却在一场伏击中消灭了包括一名少将在内的日军车队40多个鬼子官兵。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具有宁愿战死也要保家卫国的大无畏牺牲精神。

《红高粱》的叙述者“我”采取的“全知全能”“这种视角同时也是一种对历史的评判态度。”这种“评判态度”既然是“历史的”,无疑是客观公正的、实事求是的。

南翔:最简单的语言向读者传达最深刻的思想,莫言依托山东高密地区的文化,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接下来有请李嘉艺同学为我们讲一下《红高粱》中的艺术手法。

李嘉艺:《红高粱》中的艺术手法

1.民间化的历史叙事风格

《红高粱》是一种对传统刻意的丢弃。把视角从社会的主流路上拖拽到山东高密这样一个“政治中心”之外的纯民间地域。站在民间立场上讲述一个抗日故事。在这“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它的未开化的土地和自然的温床,让暴力和接近原始兽间的性爱关系成为一种可能。

2.丰富的人称和时空交错的多重叙述视角的运用

莫言说:“《红高粱》之所以引起轰动,其原因就在于他有那么一点独创性,将近二十年过去后,我对《红高粱》仍然比较满意的地方是小说的叙述视角,过去的小说里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而《红高粱》开头就是‘我奶奶’‘我爷爷’就是第一人称视角,写到‘我’的时候也是第一人称,一些到‘我奶奶’,就跳到了‘我爷爷’的角度,她所有的内心世界都可以很直接的表达出来,叙述起来非常方便,这就比简单的第一人称视角要丰富很多,开阔得多,这在当时也是个创新。”

3.丰富的人物塑造

“作者无意于制作精细逼真的革命战争史的图画,也极少从如何处理战争题材的角度构思,他只是要复活那些游荡在他的故乡红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要用笔绘染出一股历史的情绪、感觉和民族的生命意识。”因此,在《红高粱》里塑造了民族群体的化身:余占鳌,奶奶,刘罗汉,“我”父亲等。而余占鳌和奶奶则塑造成了一个独特的具有反叛意识的北方农民形象。

4.叙事语言——审丑

《红高粱》的整个符号系统就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审美范畴,其中的人物语言是粗话、脏话、野话、荤话、骂人话、调情话等粗俗污秽的乡村用语,是典型的高密农民在说话,这种在旁人看来近乎疯癫的语言在小说的环境中却有一种独特的美感,这种语言风格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

5.在小说《红高粱》中作者打破了叙事视角的常规用法将多种叙事视角交替使用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小说《红高粱》主要讲述的是“我爷爷”和“我奶奶”的爱情故事。从故事层面上看,“我”并没有在现场直接参与到故事,并不知道“我爷爷”和“我奶奶”的心理活动。按照一般的叙事手法作者完全可以采用第三人称外视角进行叙述然而在《红高粱》中,“我”不仅作为一个公开露面的叙述者,而且还成为了故事的组成部分,“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以“我”的叙事声音为基点,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来回穿梭。这样的叙事视角直接把“我”带入到了故事的语境,带入到了历史的现场。

6.人性自由与民族生命力雄强的主题意蕴

“红高粱”都蕴含着象征意味,即“生命力主题”。小说通过抒情的描写,传达出作者对高粱的热爱,其实是对故乡的热爱,对生命力根源的崇拜。

南翔:余占鳌是集善恶美丑于一身的典型人物,其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文学史上的一次较为成功的展现,任副官在小说中格格不入,两个不同的人却走到了一起,那么接下来有请宋奕娜同学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两个人物。

宋奕娜:《红高粱》的人物分析

《红高粱》出场人物很多,但他们都反映了山东高密乡的乡土人情。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余占鳌。他是个似正非正似邪非邪的一个人。他18岁时杀了与自己母亲私通的和尚。24岁时喜欢上九儿,然后杀了单家父子俩。到后来为了九儿杀花脖子恐吓九儿的父亲。他是一个具有独特个性和民族精神的人物形象,充满了野性,充满了原始生命的激情,狂放不羁,不屈不挠,充满了原始的鲜活与叛逆。他是土匪,也是抗日英雄。他随心所欲,自在张狂。

任副官与整部小说格格不入。正直善良,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思想,有觉悟。他很克制自己,并不像这里的人那样放纵与肆意,但他对余占鳌起了深刻的影响他是余占鳌的抗日精神得以发扬。但因整部小说弱化政治意识。所以他完成自己的使命后就悄然离去。

南翔:随着我们组5位同学的讲解大家对《红高粱》应该有了了解,这部书中对很多场景的描写很有特点,极有电影的画面感。书中有很多暴力、杀戮、血腥的场景,在那红高粱和黑土地的衬托下充满了原始野性。对于书中抗日的描写,莫言打破了那种高高在上的英雄形象,将所有的人物都还原为人,他为我们展现充满野性和力量的中国人热血,让我们了解了那个时代。好了,我们组的讲解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同学的倾听。

南翔杨文豪等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北京什么医院看白癜风
北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imuasm.com/ssly/312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