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寻医问译的kevin。
我与科学世界杂志合作到今天已经是第七个年头了,我可以负责任的说这是一本非常优秀的科普杂志。而要说这本杂志中我非常喜欢的,当属《自然》专栏。这个专栏以介绍各种有趣的生物为主,精美的插图加上简洁的文字,总能给人在生活中增添一丝轻松与愉悦。这一次由我们团队葛若昀老师翻译,张祝之博士担任顾问的《透明生物》便是我非常想推荐给大家的一篇。
那么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些美丽又奇妙的生物吧。
?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科学世界
(ID:newtonkxsj)
?
期刊号
年第2期
翻译
葛若昀
顾问
张祝之
原文作者
佐藤成美
自然界中,动物为了不被天敌吃掉,常常想尽办法来伪装或隐藏自己,比如进化出各种各样超级复杂的隐蔽色。但有一些动物却反其道而行之,它们干脆丢掉颜色,把自己变成行走了的”小透明“。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神奇的透明生物吧~
在大海中漂浮的透明“锁链”
▲纽鳃樽科物种(学名:Pegeaconfoederata)纽鳃樽虽然看上去很像水母,但其实属于海鞘的一种,和水母并没有什么亲缘关系,反倒是和哺乳动物中的脊椎动物关系更近。照片拍摄到的是这种纽鳃樽的个体连接形成的集群,其个体本身呈桶状,约5厘米大小。纽鳃樽可以交替进行无性生殖(个体单独增殖)与有性生殖(雌雄生殖细胞结合产生后代)。通过有性生殖繁育的个体被称为“卵生个体”,可以单独进行无性生殖,也就是通过克隆(产生遗传信息完全相同的个体)来形成锁链状的集群。通过无性生殖产生的个体则被称为“出芽生殖个体”,其体内同时拥有精巢和卵巢,属于雌雄同体,可以自行进行有性生殖。纽鳃樽的集群可以达到数米之长。在透明桶中孕育后代的定居慎戎定居慎戎(学名:Phronimasedentaria)定居慎戎广泛分布于日本近海,体长3~4厘米,属于甲壳亚门,长着剪刀一般的脚。因为看上去像是住在桶里,所以别名也叫“大桶戎”。看上去像桶的部分实际上是纽鳃樽个体的外壳,定居慎戎会进入其中,吃掉纽鳃樽后再对剩下的壳进行加工,使其贴合自己的体型,之后就寄居在里面。定居慎戎会在“桶”中产卵,待卵孵化后,定居慎戎便会离开,将“桶”当做育儿室,让幼体在成长过程中获得保护。装点大海的七色光栉水母(学名:Beroecucumis)栉水母通常会在海洋表层缓缓地浮游。虽然名为“水母”,但并不属于真正的水母所在的刺胞动物门,而是属于栉水母动物门。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刺胞动物有着带毒的刺细胞,也就是“刺胞”,栉水母动物则没有这种刺胞(所以即使用手触摸也不会被蛰)。栉水母动物的另一个特征,就是体表上有8行纤毛组成的板状结构“栉板”。栉水母会通过运动栉板来运动。这些栉板能够反射光线,呈现出美丽的彩虹色。藏在珊瑚中的透明杯子额突珊瑚虾虎鱼(学名:Bryaninopsyongei)额突珊瑚虾虎鱼有着玻璃般透明的身体,生活在日本相模湾以南、伊豆群岛、小笠原群岛等地。体长约3厘米,雌性较雄性稍大。通常为雌雄成对生活,栖息在浅海岩地上细长的鞭角珊瑚中。住在洞穴中的长寿小龙虾蝲蛄科物种(学名:Orconectesaustralis)图中是小龙虾(克氏原螯虾)的近亲,目前尚无官方中文名称,有人将其称为“南方穴居盲螯虾”。其体长为5~10厘米,由于生活在昏暗的洞穴中,色素变得不再重要,它们身体逐渐变成了发白的半透明色,眼睛也已经退化了。“南方穴居盲螯虾”以长寿闻名,据说要到岁才能开始生殖,寿命更是能达到年以上。不过,近年也有研究认为,“南方穴居盲螯虾”的寿命仅有20~50年。当然,无论哪个数据更真实,南方穴居盲螯虾都要比寿命只有5年左右的小龙虾长寿多了。可以从腹部看到内脏的蛙玻璃蛙(学名:Hyalinobatrachiumvalerioi)玻璃蛙分布于中美洲及南美洲的热带雨林中,体长2~3厘米。由于伏在叶片上的姿态和雨蛙相近,因此也被称为“拉帕尔马拟雨蛙”。从玻璃蛙的腹部可以清晰地看见跳动的心脏和血管中流动的血液。趴伏在绿色叶片上的玻璃蛙很容易与环境融为一体,且透明的身躯即使在强烈的阳光下也不容易产生影子,因此很难被天敌发现。透明翅膀上的“眼睛”红晕绡眼蝶(学名:Cithaeriaspireta)红晕绡眼蝶分布于中美洲至南美洲,生活在低地至海拔米左右的森林中,是蛇眼蝶的近亲,也是绡眼蝶中十分珍稀的拥有透明翅膀的品种。红晕绡眼蝶只有后翅的眼斑周围覆盖着薄薄的鳞粉,在阳光的照射下显现出红色。翅膀上的眼睛纹样被认为有威吓天敌的作用。戴着半透明斗笠的甲虫印度梳龟甲(学名:Aspidomorphaindica)印度梳龟甲广泛分布于日本的北海道至九州地区,是金花虫科的一种。其前翅边缘向外平行延展,好似戴着“阵笠”(日本室町时代开始使用的一种由薄铁板、皮革等材料制作的斗笠),因此也被称为“阵笠金花虫”。成虫约有9毫米大小,能够通过紧贴叶片使坚硬而透明的阵笠防御全身。其主食为柔毛打碗花的叶片等。
生物小知识
”
透明身躯,有利有弊
透明的身体能够帮助生物融入周围的环境,从躲避天敌的角度来看是十分有利的。这种求生策略和“拟态”相似,都是通过模仿周边生物或环境来躲避天敌的一种手段。或许,透明就是拟态的一种终极形式。
不过,透明也有着易受紫外线影响的缺点。紫外线具有强大的能量,能够损伤DNA,从而损伤动物的身体。
为了抵御紫外线,生物会采取不同的手段保护自己。比如,人类在受到紫外线照射时,皮肤表面会产生能够吸收紫外线的黑色素,这就是“晒黑”的原理。然而大多数透明生物因为缺乏色素,并不具备这样的功能。
而且,透明的身体虽然不易被敌人发现,但同时也令同伴、特别是异性难以察觉,给交配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有研究表明,一些透明生物会散发出特定的化学物质(信息素)来标识出自己的活动区域。
寻医问译
普及科学知识,我们义不容辞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imuasm.com/ssfz/9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