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嫁内蒙的发小——红梅返乡探亲访友,得知消息的初中同学建议趁此机会同学小聚一次。
八一前夕,能来的同学都到了,有的搁下了农活,有的上完夜班放弃了休息时间,更甚者是奇葩——光明同学,他从金昌赶来与同学们共进午餐,或许等待了很久的相聚使他头脑发热,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回家旅程吧。
我们小学、初中是在村学校上的,所以同学都是一个村子里的,算来算去,好多都有亲戚关系。大家互相喊着小名,叫着绰号,仿佛又回到了村上念书的时光。
作者小学毕业时与同学留影(左一)
一见面,大家显得分外亲切,都感叹好长时间没见面了。就是啊,离开校园以后,大家各奔东西,尤其成家有了孩子以后,大家都为家忙,为孩子忙,见面的机会确实少了。
大家一起回忆起孩提时代那些幼稚可笑的事情,不禁忍俊……课堂上,老白老师的鼾声,还有“男子汉大丈夫,不出来就不出来”的典故,一提起,仿佛又看到那个熟悉的形象:不高的个子,黄黄的浓密的头发,一双显得不合脚的鞋,走路时老反背着双手,佝偻着背,讲课时滔滔不绝,一口纯粹的家乡话,声音干脆而抑扬顿挫……
村上学校的老师大多是村里的,乡亲们在一个村子里世世代代生活,谁家的家长理短、锅大碗小,村里的大人娃娃都知晓,村里几乎没有秘密可言,虽说家丑不可外扬,可老白老师的典故不知是同学们杜撰,还是事实呈现,大家都在背地里传扬。
现在想来,如果是真,那老白老师的做法不失为一种大丈夫的行为,机智地委屈求全避免了一场唇枪舌战,或一场激烈肉搏。
上初一时欢送李佩琴老师留影(作者第二排右四)
农忙时老师们上班都腰间插一把薅地的铲子,下课后赶紧去自家的自留地里薅地或浇水,有时晚上浇水迟了,早上自习时难避瞌睡打盹。
老白老师的鼾声很响,同学们只管自习,并不在意讲桌上的鼾声。一个只拿几十元工资的民办老师既要供养一大家人的吃喝,又要忙于几十号学生的知识供给,确实不易。
那年,老白老师家插秧,发动了全班同学去帮忙,我们的师母用淘麦子用的大蒲篮(直径大约4尺)抬了满满一蒲篮油饼子,三四十号人一扫而光。
同学们运苗的运苗,拉线的拉线,其余的同学一字摆开,赤脚凫在水田里插秧,有调皮的男同学不弯腰,站直身子,把秧苗投在差不多的位置,还美其名曰“揪面皮”,更有甚者,将大片秧苗踏入田泥里……可不管我们怎么折腾,老白老师家的稻子总是长势良好,现在想来都觉得蹊跷。
初中毕业留影(作者前排左三)
还有大家印象深刻的一位教英语的年轻女老师,同学们不爱上英语课,课上总跟老师做对,女老师的粉笔头投得极准,可能老师恨铁不成钢吧,恶语相告“脸皮比城墙的拐弯还厚”、“脸皮厚,是城墙拐弯的平方”……
不管怎样,大家还是不爱学英语,还是跟她做对。
现在提起,仿佛又看到那张被气得扭曲的脸,不过,那英语老师还是敬业的,只是她的教学方法有问题吧,所以才不受大家欢迎。
当年班上的小李、小贺、小黄、小齐同学个头一般大,四人要逃课都逃课,要迟到都迟到,一人罚站,三人陪站,反正“一把萝卜不零卖”,老白老师称四人为“四人帮”,现在,当年的“四人帮”都各有建树,老成了许多……
上靖远师范时与初中同学合影(前排右二)
春儿的姐姐会唱戏,过年时是登台演出的主角,春儿拿来她姐姐的剧本(手抄的),一帮女生在教室里由春儿和翠儿带领着学唱秦腔,折子戏《三对面》里的台词到现在还有印象,“兰萍公主用目睁,我面前跪倒包爱卿。开封府内忙放赦,包爱卿莫跪将身平……”
同学们聊到一个共同的话题——计划生育,我们是见证这一历史风暴的一代。
老泉家两闺女一儿子,当年为超生问题,他家准备盖房的木头连同三轮车一起被“计划生育执法人员”拉走,等到经过几番折腾要回三轮车时,当时的新车已经面目全非了。
更传奇的是琴同学“超生记”,琴同学孕有二胎后,因躲避不敢出门,遇到老公出差的当儿,她就断顿儿了,经常饿得哭鼻子。
后来邻居信任,在两家墙上掏了一个碗口大小的洞,不接不凑时邻居砸墙为号,从洞口递饭给她……听起来富有戏剧性,但着实让人心酸。宋丹丹表演的小品《超生游击队》、莫言的小说《蛙》中因计划生育而逃跑的画面有这画面经典吗?
初中时部分闺密(作者前排右三)
本性难移,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初能说会道的如今更能说会道了,当初不善言辞的如今还是不善言辞,大家回顾着往事,攀谈着孩子,感慨着逝去的青春年华……
“同学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在亲人面前,大家不掩饰,不躲避,幸运的、不幸的都互相倾诉,哭过,笑过之后是互相勉励,前面的路不管平坦也好,坎坷也好,一定要灿烂地笑着去走,一路花香会伴我们走向朝阳、落日。
初中毕业25年了,过了25年,我们来相聚,时过境迁,物非人是,再过25年……不可想象。
初中毕业25年后同学合影(作者后排左二)
作者:高振会
责编:雨霏
作者简介:高振会,陡城人,教师。
赞赏
长按为白癜风患者解除病痛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做的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imuasm.com/ssfz/1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