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18885.html年5月8日,开国少将李德生因病逝世,中央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隆重的送别仪式,毛主席的女儿李讷和重要的中共中央领导人纷纷胸带白花出席。
新县的群众们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心情无比悲痛,为了送李德生将军最后一程,他们自发组织了一支队伍到北京参加追悼会。
老乡们匆匆赶到告别仪式会场后,仔细端详着照片上的李德生,望着他那和蔼亲切的笑容,不禁想起他为新县人们做出的贡献,便再也忍不住心中的痛楚,伤心地哭喊道:“老将军,新县五万烈士还等着您回家呢!”
李德生的亲属李和平、李远征等人强忍着悲痛,向前来参加追悼会的人们致谢。新县的人民握着李和平的双手,感激地说道:“没有老将军,哪有现在的我们,他是新县人民的恩人呐!”
那么,李德生少将为老乡们做过什么?他为什么这么受新县人民的爱戴?
李德生将军的追悼会
放牛娃得营长青睐,14岁加入中国红军
年5月,李德生出生在河南光山县山堡一个叫李家洼的小山村(今属于新县),家里十分困难。
为了让他学点本事,以后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李德生的母亲在他7岁时就安排他跟着一位裁缝师傅学手艺。
可天性好动的李德生并不喜欢这份学徒工作,只觉得自己天天闷在屋里给师傅干家务活,也学不到什么东西。于是他就跑去给地主家放牛,虽然拿不到工钱却也能混口饭吃。
年6月,红军解放了柴山堡地区,从小被土地主奴役的李德生终于知道了自由的滋味。他看到为人民解放事业奋不顾身的红军,心中暗暗发誓:“我长大以后也要当红军,打地主,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随后,李家洼成立了儿童团,李德生积极参加报名,表现得很活跃,最终在20多个孩子中脱颖而出,成功被推举为儿童团团长。
儿童团的小队远们
在儿童团里,他为了给红军送信、带路,将附近的地形牢记于心。红军战士遇到困难时,他都会第一时间站出来竭尽全力帮助他们。在接触了不少战士后,他想要成为红军一员的意志越来越强烈。
不久,一个红军营长来李家洼联系工作,李德生的叔叔李家辉就赶紧把他叫了过来。他用真挚的目光看着营长,坚定地说:“我也想加入红军,我也要报效祖国!”
营长早就知道他是儿童团团长,而且还为红军做了不少事,心里很是喜欢。但看着李德生稚幼的脸庞,又觉得他年纪太小,就有些犹豫。
营长绕着李德生转了一圈,反复端详后心里有了主意,他指着自己带来的通信员说:“你跟他赛跑,要是赢了,我就同意你参军。”李德生一听高兴地要跳起来,拉着通信员就往门外跑。
虽然他的跑步速度没有年长几岁的通信员快,但他熟悉地形,再加上身上没有什么负担,没过多久就跑过了背着子弹的通信员,一溜烟重新回到营长跟前。他跑得太快,累得上气不接下气,边喘气边问:“我能当红军了吗?”
营长见他竟然真的赢了通信员,高兴地哈哈大笑,拍着李德生的肩膀说道:“你是个好苗子,回家收拾东西跟我走吧。”
(剧照)
听到自己能够得偿所愿,李德生飞快地跑回家里,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父亲。可一想到他即将离开父亲,而且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李德生又有些忧愁。
父亲叹了口气,抚摸着他的头:“去吧,男子汉就是要到外面闯一闯,国家需要你们......”
辞别父亲后,李德生就背上行囊跟着红军辗转多地,发动革命起义。
一路上,他勤劳勇敢,多次化险为夷,送出重要情报。而他这份坚定的“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信念打动了身边的人,在组织的批准下,李德生在年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
李德生
李德生战功累累,马坊据点显神威
此后,李德生就跟随着共产党南征北战。一路上,受伤病重成了他的家常便饭,但李德生从未抱怨,只觉得自己为国家流血流汗是个真男儿。
经过几年的艰苦作战,我党终于将日军逼入困境。年,日军已是强弩之末,但仍有部分负隅顽抗的日军战守各个重要据点,企图在缓和后重新发起进攻。
为了快速瓦解敌军的意图,毛主席提出“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指示,各根据地开始向日伪军发动更广泛的进攻,李德生所属的三十团也决定开展马坊之战。
毛主席
马坊镇坐落于山西和顺县,位居寿阳县、和顺县、昔阳县三县交合之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可这个交通枢纽却一直被日军牢牢霸占着。
自年秋天起,日军就大肆抓捕当地青壮年当民工,建筑了一座高8米、宽1米的寨墙,上面密密麻麻的孔洞后就是一挺机关枪,四个角各有一座碉堡,寨墙门楼上还有大炮严防死守。
站在据点上,日军可以很轻易地观察到马坊镇内的动静,镇内唯一的公路也被火力控制着。为了占据这个重要的地理位置,我军二分区部队曾两次攻打马坊据点,但由于种种原因都失败了。
看到八路军两次都未能攻克大寨,日本人对这个“固若金汤”的寨子更放心了,得意地向被捉来的民工的炫耀:“没个几个月,八路军根本打不进来。”
李德生接到任务后,立即对马坊进行了细致地调查。经过分析和总结,他认为前两次攻击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敌方的战略位置对我军形成压制,且我军又缺少攻城的重武器。
这两个因素就是决定胜负的关键点,但现在前方战线吃紧,团里申请不下来重武器,这可怎么打?
(剧照)
再三思索,李德生决定亲自深入马坊据点侦查具体情况。为了保护他的安全,军分区领导指示据点内的地下人员密切配合李德生的行动,并不惜一切代价保证他能带着情报平安归来。
根据送出来的情报显示,马坊据点内近日缺少蔬菜,日军一直在催促各个“维持村”尽快上供。李德生抓住这个机会,率领几个战士化妆成送菜的农民向据点进发。
安插在据点的内线翟福已经预先在约定地点等候着了,但看到李德生领着战士们走来时却皱起了眉头:“司令,你们这样可不像苦哈哈的农民啊。”
李德生看着一身正气的部下,立马明白了翟福的意思。他把头发揉乱,随手抓起一把土抹在裤腿上,佝偻着腰,左手还挎着一个破竹篮,看起来极其恭顺。翟福赞许地点点头,领着几人走进了西便门。
农民老照片
到了寨口的岗哨站,翟福立马挂上一副极为恭敬的表情,讨好的笑着对日军说道:“我们是来慰问皇军的,后面都是些本地蔬菜”,说着他从篮子里拿出几个银元,双手递交给站岗的日本人,“小小心意,还望您笑纳。”
日军一脸满意地收下了银元,挥挥手让后面的部下准备放行。见已经蒙混过关,李德生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可就在下一刻,日军却突然冷着脸向他走来。
李德生一下子又紧张起来,但他不能让日军看出端倪,强行镇定下来后朝着日本人露出讨好的笑容,看起来一副老实巴交的农民相。
日本人紧盯着他的眼睛,用尖刀头挑起李德生竹篮上的白布,眼神向下一瞟,见篮子里只放着白面大饼和水果,并没有可疑之处。
李德生灵机一动,把篮子里的面食和水果拿出来交给日本人,假装恭敬地说道:“皇军请笑纳。”
对面的日军立刻喜笑颜开,啃着白面大饼夸赞李德生:“你的,大大的良民。”然后把一行人放入马坊镇内。
进入据点后,李德生立即展开侦查,把马坊镇内的地形、火力点和日军居住地点一一熟记,并在完成任务后顺利返回营地。
回来后,李德生立马赶到作战指挥室,向分区领导汇报情况。领导对他的侦查结果很满意,问他下一步打算怎么做。
李德生看着地图,思虑良久后说道:“我建议采取偷袭的办法,与咱们敌工部的同志里应外合,打鬼子一个猝不及防。”
“好!”领导重重地拍了一下李德生的肩膀,神情严肃地看着他,“再一再二不可再三再四,前面已经失败过两回了,这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这次行动,就由你全权指挥。”
李德生立刻站直行军礼:“保证完成任务!”
红军战士(剧照)
出了指挥部,他就马不停蹄地到部队里挑选了82名身强力壮、机灵能干的战士组成突击队,带领他们每日苦练,等待一个绝佳的时机。
3月4日上午,马坊一带下起大雪,凌乱飘落的雪花遮挡了大部分视线,可见度不到10米,能为部队行动提供良好的掩护,正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李德生命令突击队立马行动起来,当晚就到达马坊据点内的窑洞隐蔽起来。夜间的温度极低,冻得人牙齿直打颤,但战士们依旧保持原本的动作,卧在窑洞里死死地盯着外面的情况。
直到第二天早上6点,据点内突然传来一声响亮的摔饭盆声音,埋伏一夜的战士们立刻兵分四路,精神抖擞地冲向城堡大门。
这声摔饭盆的声音,正是李德生与我方敌工部人员的约定。李德生让他在敌军吃饭没有防备的时候,向我军发出信号。
战斗的红军
突击队员冲到门边,挥起大刀将哨兵砍死。接着,按事先安排好的的计划分工行事,把一个个正盘着腿吃饭的日兵吓得发懵,哇哇乱叫着四处逃窜。
李德生见行动很顺利,提着一把大刀,带领两名战士堵在大门口。凡是妄想逃离的日兵,他都不会放过,抡起大刀劈砍过去。
经过两个小时的战斗,日军彻底失去反抗的能力,乖乖束手就擒。
这次战斗,不仅收复了马坊,还极大地鼓舞了当地抗日军民的信心,就连延安的《解放日报》都专门发表文章赞赏李德生的有勇有谋。
侠骨悍将牢记乡民,五万烈士等他回家
新中国成立后,李德生因为在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被中央授予了开国少将的军衔,被新县人民视为骄傲。
成了名人后,李德生愈发想念养育他的家乡,他曾多次回乡探访,并为家乡的发展操碎了心。
上个世纪70年代,全国农村的发展都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新县也不例外。当时的村民打米的主要工具还是石墨,不仅效率低,使用起来还非常费力。
李德生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自掏腰包并多方筹款,想方设法为新县搞来一台打米机。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挑着担子到新县来打米,为村民们的脱贫提供了一条新道路。
李德生将军
不仅如此,李德生还特别关心家乡的教育情况,因为自己从小没读过书,吃了不少没文化的亏,所以他格外希望新一代的小辈们都能够读上书。为此,他积极向上级争取拨款并在社会中筹集捐赠,终于为新县盖下了第一座教育较好的小学和中学。
他为家乡做出的贡献,一直被新县人民牢牢记挂在心里。
年5月8日,李德生离开了热爱、崇敬他的人民,享年95岁。闻此消息,新县人民无不痛哭哀嚎,纷纷在家里挽上白联纪念这位伟大的将军,并自发组织了一支队伍前往北京送李德生将军最后一程。
告别仪式上,李讷和丈夫王景清献上鲜花,中央重要领导人默哀鞠躬,整个会场的人都沉浸在悲伤之中。
新县的群众们尤为哀痛,当年抗战时期,仅有10万人口的小县城,有5.5万人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而李德生将军,正是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代表。
他们瞻仰着李德生少将的遗骨前,发自肺腑地感激道:“老将军啊,新县人民忘不了您,家乡的五万烈士还在等着您回家啊!”
最后,解放军们穿着挺拔的军装抬起李德生的棺木,迈着整齐的步伐向准备好的墓地进发。新县人民两眼含泪,默默地送别李德生将军。
虽然李德生的遗骨埋葬在八宝山,可在老乡的心里,他的精神永远在新县闪耀着光芒。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imuasm.com/ssfz/10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