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水母 > 水母的天敌 > 这本爱与黑暗之书,莫言视之为圣经,娜塔莉
当前位置: 水母 > 水母的天敌 > 这本爱与黑暗之书,莫言视之为圣经,娜塔莉
书单来了
路读君11/19
在过去几周,路读君陆续为大家介绍了好几位诺奖得主的经典作品,今天,我想换个口味,给大家介绍一位没得诺奖、但已经很接近此项殊荣的大作家:阿摩司·奥兹。
和我们更熟悉的村上春树一样,在每一年的诺奖揭晓前夕,阿摩司·奥兹这个名字也是赔率榜前列的常客。但相比前者作品的广泛流传,后者被大家熟知的作品不多,如果硬要挑选一本代表作,那就是《爱与黑暗的故事》。
这本书不仅让国内知名作家莫言、毕飞宇等人为之折服,也让好莱坞女星娜塔莉·波特曼决定自己扛起摄影机,将它拍成一部电影。
//阿摩司·奥兹和娜塔莉·波特曼
接过这本书,腰封上硕大且醒目的一句文案会先映入你的眼帘:当今诺贝尔文学奖呼声最高的作家之一。
讲真,说不定,在明年的十月诺奖季,刷屏朋友圈的就是他了。
/爱/
《爱与黑暗的故事》是一部自传性作品,也许故事中有不少虚构成分,但其故事背景基本是基于历史事实,最多是在某些场景中加点作者自己的想象。
如同所有自传性作品一样,故事从作者的童年说起:
小阿摩司,出生在一个以色列知识分子家庭,有着一对可爱、典雅的父母,父亲会多国语言,喜欢说点大家都不会笑、唯有他自己会开怀大笑的冷笑话,妈妈是典型的贤淑女性,不仅知书达理,而且细致顾家,很受人尊敬。
就如同我们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一样,阿摩司的脑子中藏了许多难以忘怀的闪光点——尽管稍纵即逝,但在我们的记忆中却是永恒的存在——这一切都被长大后的他反复咀嚼,并一点一滴地记录了下来。
//电影《爱与黑暗的故事》剧照,下同
他写父亲,并没有去全面勾勒一个父亲的形象,而是写书——父亲喜欢书,家里藏着几千本书,家里“过道、厨房、门口和窗台,到处是书”。但当因为食物短缺、家里缺粮时,母亲会看一眼父亲,然后父亲就沉默地“朝书架转过身去”,接着夹着几本书走去旧书店。
一两个小时后,父亲回来了,书不见了,变成了面包和鸡蛋,但偶尔也会变成了另外几本新书——在旧书店,父亲发现了“奇珍异宝”,就忍不住买了下来,此时的他“笑逐颜开”。
在小阿摩司快六岁的时候,他的人生迎来了一件大事——父亲在书架腾了一小块地方,让小阿摩司放自己的书,他想对自己的孩子说:一个人的书若是站立起来,他就不是一个孩子,而已经是大人了。
这就是阿摩司·奥兹讲故事的方式,他写了两页关于书的往事,没提及一句“父爱”,却处处可见父亲对他的关怀。
不过,如果仅仅只是聚焦童年往事,那这本书最多也只能算是一本出色的个人回忆录,相反,奥兹笔下的“爱”不仅仅局限于家庭,而是同时也带着我们见证了以色列人对国家的爱,或者说,归属感。
我们都知道,犹太人作为一个民族,从来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祖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在世界各地流浪和生存。他们曾富甲一方,也曾被大规模屠杀,直到年以色列国建立,这个流浪民族才有自己的根。
小阿摩司的故事正是从以色列建国前几年讲起,他们一家移居到“新祖国”的首都耶路撒冷,在这里为“新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和万千同胞一起期待着以色列的诞生和崛起。
年12月的一个冬夜,关于是否允许以色列建国的联合国大会在纽约举行,那时,九岁的小阿摩司和父母亲及全体犹太人一起,等待着属于自己的国家是“生存还是毁灭”。
但当成千上百人聚集在街上,听着“伦伯格先生家阳台上放的广播”时,小阿摩司已经睡了,因为第二天要上学。到了后半夜,他从睡梦中起来,望向窗外时,只见到几百人站在一起,有的穿着西装,有的穿着睡衣,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如幽灵般安静。
大街上唯一的声音,是收音机中播音员的现场播报: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弃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同意;乌拉圭,同意……
直到一句“决议通过”的宣布声,约莫两三秒的沉默和怀疑之后,大街上才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情感:惊恐的尖叫、欢乐的怒吼、沙哑的哭喊声、嘹亮的歌声聚集在一起,在耶路撒冷的夜空中不断回响。
在狂欢过后,归家的父亲抱着小阿摩司,屋子太黑,他看不到父亲的表情,却摸到了父亲的泪水。
“只有我的左手看见他哭了。”
这种隐忍却充满情感的爱,这种对小家也对大国的爱,只有奥兹写得出来。
/黑暗/
那母亲呢?
在奥兹笔下,关于母爱的篇幅很难寻觅,偶有闪光,也被黑暗所吞噬。
“假如你一定要我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书中所有的故事,我会说:家庭。要是你允许我用两个词来形容,我会说:不幸的家庭。”
这是阿摩司·奥兹在《爱与黑暗的故事》前言中为中国读者写的第一句话,它暗示我们,标题中的“黑暗”会比“爱”更“抢戏”。
尽管母亲的性格无可挑剔,几乎是优雅女性的典范,但这始终抹不去一个事实:在小阿摩司12岁时,母亲自杀了。
为什么?
小阿摩司不知道,长大后的奥兹不想或不敢知道。在他此后长达几十年的生命里,母亲的存在是一片空白。
直到写这本《爱与黑暗的故事》时,他才真正敢于去回溯这件骇人的往事,或者像奥兹自己说的那样:把死人请到家中做客。
和千万奔赴以色列的犹太人一样,小阿摩司的母亲范妮亚梦想着在这片新的应许之地上,开展自己的新人生。用我们现在的话说,范妮亚是个女文艺青年,她在欧洲上过大学,喜欢阅读小说,自己偶尔也创作,但她的野心不大,只是希望能当上一名日常工作、业余阅读写字的乡村教师。
但处在建国初期、四面逢敌、经济受限的以色列并没有满足她的要求,而是以残酷的战争、贫穷、肮脏回应。
于是,范妮亚就这样陷在了繁忙的家务、脏乱的环境和无尽的战乱之中;于是,也就有了让小阿摩司难以忘怀、让全家都为之担忧的“偏头疼”——这是母亲给他们的解释。
有时候,她会在床上瘫好几天;有时候,她会因为失眠而在屋里游荡;有时候,她会读书读得走神,如同魂魄被书本吸收了一样。只有在她不“偏头疼”的时候,全家才有了一点生气,父亲才说得出那些没人笑的冷笑话。
但仅仅是生活条件和身体原因就让范妮亚陷入抑郁的黑暗之中吗?
小阿摩司也许会这样推论,但长大后的奥兹,却一点点地发现了母亲的另一面,拼凑起了所有能将母亲逼入绝境的可能:
她未竟的文学梦;
她对欧洲生活的怀念;
她失去的一个个亲友;
她经历大屠杀后幸存的回忆......
在偶有闪光点的幸福背后,原来隐藏着一个黑洞,那里藏着父母亲的痛苦和秘密,那里是一片黑暗。
母亲之死犹如一个隐喻,向小阿摩司揭示了这个硬币般的世界,它既有正面,也有反面,而后者很容易被人忽视,但也往往才是最关键的事实。
这一切让奥兹在此后的人生中,不断地去探索那些事实的阴暗面,从而成长为一位作家。
还记得前面说的以色列建国为犹太人带来的骄傲感和归属感吗?
在奥兹笔下,这仅仅只是一瞬间的狂欢,在那之后,犹太人依然处于新与旧之间,处于独立和彷徨之间。
建国就意味着新生吗?
对范妮亚这些人来说并不,建国意味着集体主义对个人的侵犯,每个人都要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做出牺牲。
不仅如此,建国也意味着战争:杀人,或被杀。
就在年的那个冬夜过后不到几个小时,阿拉伯人开始对犹太人进行报复,一场针对犹太人的“圣战”就此开始;而犹太人也不甘示弱,在不同地方发起了反击。
建国后的第一个星期,大约有二十个犹太人死亡;到了第二个星期,大约有两百个犹太人和阿拉伯人身亡。
从此,长达几十年的巴以冲突开始,无数人为此付出了生命,和范妮亚一样陷入到无尽的黑暗之中。
/爱与黑暗/
写这本《爱与黑暗的故事》,奥兹不单单是出于对爱的渴望和追忆,也不仅仅是对黑暗的控诉,他是在设法让光明和黑暗同时并存,相互理解,从而达到和解。
这种和解,不是母子俩在中阴界会面拥抱,也不是两个国家的元首签订和平协议——能做到这些固然是好,但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在内心中和自己的和解。
只有经历过光明和黑暗,只有正视和理解两者的并存,才能学会包容。
是的,小阿摩司曾经恨过自己的母亲,也怪罪于自己的父亲,但在岁月变迁之中,他逐渐理解了双亲的痛苦,也重拾童年的美好瞬间,最终才能从重创中走出,重新去接纳人间,学会爱人。
同样的,犹太人和他的邻居阿拉伯人在经历了几十年的纷争之后,也许今天依然互相对立,但只有共同面临真实的历史,互相理解和接纳,才可能为自己带来幸福与和平。
正是这种内心的和解,让阿摩司·奥兹敢于去面对母亲的死亡,去面对两个民族之间的苦难。
同时,这也让他长期以来愿意充当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和平使者,也让他写下了这本关于家庭和民族的巨作。
这也是为什么,作家莫言会称赞《爱与黑暗的故事》具有“《圣经》般的宽容与诚实”,是“奥兹先生一个人的《圣经》”,也希望它能成为“所有善良的人们的‘圣经’”。
下周五,这本《爱与黑暗的故事》即将在路上读书APP上架。
届时,我们将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文学硕士Elinor为我们解读这本书。也许你听完后,也会将它视之为自己了解世界的“圣经”。
除了《爱与黑暗的故事》,未来一周还有这些好书在等着你:
周一
社会心理学经典著作
六大心理秘笈练就说服高手
《影响力》
经济学是一门关于选择的科学,但我们真的是经济学家所说的“理性人”吗?很遗憾,答案是否定的。在很多时候,由于自身的局限和外界的影响,我们无法做出最好的选择。怎么办呢?这时候,我们需要“助推”。
《助推》是行为经济学的开山之父理查德·泰勒的代表作之一,本书通过丰富的事例向我们说明,人们为什么会在选择中屡屡犯错,以及如何才能在不用强制手段,保持自由选择权的情况下,做出最佳选择,获得最大利益。
周二
嘉靖朝的怪事:
皇帝日夜忙修道,宰相争相填青词
《明朝那些事儿》(10)
纵观中国历史,最有意思、最多演绎、最为人们所熟悉、最火热的朝代,非明朝莫属。而《明朝那些事儿》,无疑为明朝历史的大热推波助澜。
《明朝那些事儿》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以诙谐幽默的笔法,讲述了明朝历代帝王将相、名流权贵和其他许许多多人物的故事。着力于官场政治、战争和帝王心术的演绎,并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进行了一番番刺探,为我们展示了大明王朝的历史全貌。
本书自年开始在天涯社区首次发表,至年连载完毕。一经推出,便火爆全国,读者以千百万计,图书销售千万册以上,成为有史以来最火热、阅读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通俗历史读物之一。同时,本书也开创了国学传播的新模式,为无数人所借鉴。
周三
大神的后半生,荣耀与污点共存
《薛定谔传》(下)
年一个关于猫的生死叠加状态的思想实验——“薛定谔的猫”,将20世纪以来最有突破性成就,也最具争议性的量子力学推向了风口浪尖,这一思想实验很好地诠释了量子力学的复杂性。传统物理学认为,世界是确定的,但是量子力学让我们不得不相信,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
创造这个思想实验的人,正是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分子生物学的推动者和诺贝尔奖获得者——薛定谔。薛定谔的一生,就像他的量子力学理论一样,充满了各种不确定和叠加状态:他是物理学家,却一生热爱哲学、戏剧、诗歌;他与妻子结婚41年,却有很多情妇、女友及私生子。
《薛定谔传》全面介绍了薛定谔的人生,从科学研究到私人生活,从政治态度到战争经历,向我们展现出一个有血有肉的薛定谔。
周四
善用阅读技巧,避免阅读误区
《如何阅读一本书》(下)
不少人都喜欢读书,除了娱乐消遣、获取资讯以外,读书更重要的是增进对某个领域的理解力。那么,如何才能把纸上的文字真正转变成自己的能力呢?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经典的读书指南,层层递进地介绍了阅读的四个层次,详细分析了每个阶段阅读的方法技巧和注意事项。不论是不知道如何阅读的人、初探阅读的人,还是资深读书人,都能从这本书中获取更深的阅读领悟。
周六
献给经历过计划生育
和在计划生育年代出生的读者们
《蛙》
在计划生育的年代,一个孩子只要不合法,就会被扼杀在腹中。在资本的年代,只要有钱,就能剥夺一个孩子的归属权。
《蛙》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也反映出中国计划生育的艰难历程。
该书秉承了作者乡土文学的一贯风格,以细腻的笔触、朴实的文字落脚于中国社会的一隅。年8月,《蛙》获得第8届茅盾文学奖。
周日
人生是不公平的,与其抱怨不如行动
《不抱怨的世界》
对于生活节奏飞快又充满压力的现代人来说,抱怨似乎是必不可少的日常活动,我们也习以为常。然而抱怨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反而会危害身心健康、损害人际关系。那么如何终结抱怨,让生活充满正能量呢?
《不抱怨的世界》从抱怨的本质和心理根源出发,分析了人们爱抱怨的原因,以及抱怨带来的消极影响。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简单易行的改变,让自己停止抱怨,同时带动身边人的不抱怨运动。
以上好书将于本周在“路上读书”APP推出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imuasm.com/sszz/1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