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包

读莫言作品蛙有感


前段时间,读完了莫言的一本写计划生育苦难史的小说《蛙》。刚开始读的时候,还不清楚关于计划生育的小说,为什么会用这么奇怪的名字。

直至接近小说快要尾声的时候,才明白原来青蛙的蛙字音同“哇”,小孩哇哇叫;同“娃”,寓意孩子;同女娲的“娲”,女娲造人,同时青蛙又是高密东北乡的精神图腾。所以选择用蛙字取名,其实是一词多意,同时也体现了对生命的敬重。

对于小说中的妇产科医生万心,我这里也以主人公蝌蚪的口吻去称呼她为姑姑。姑姑的经历是小说的一条主线,从最初经历抗日战争,到后来追随父亲遗志,选择去医校学习,到后来返乡做医生,之后在经历三年自然灾害之后,赶上疯狂的生育高潮。也正是因为在生育高潮期间的勤劳和奉献,一连接生了上千名孩子,而被当地的老百姓们爱称为“送子娘娘”。

同时围绕姑姑也产生了很多神奇的故事。如果说姑姑走上医生岗位是受了父亲的影响,那选择返乡做医生也绝对可以说是继承了父亲革命主义的奉献精神。因为当时作为根正苗红,并且集才华与美貌于一身的姑姑,本可以有更好的出路。

名成也医生,败也医生。姑姑因为作为一个妇产科医生接生而出名,而受人爱戴,但也因为在计划生育期间,作为妇产科医生为人做流产手术而被人骂断脊梁骨,老年之后的姑姑也正是因为此而身后精神上的煎熬。

我作为一个80时代出生,因超生而被计划生育罚款的孩子,深刻的了解当时老百姓对于计划生育工作者的痛恨。更何况姑姑不仅是手术台上亲力亲为,在抓超生分子的行动上更是亲自挂帅上阵,并且是机智多谋,拿出了反地道战的战术对付试图躲藏的老百姓。不说其他乡镇的计划生育流产情况,就单说姑姑。在她的手中做掉的孩子就有上千个。照她退休之后的话说,她的双手一只沾着孩子的灵气,一半沾着死婴和羊水的腥臭。

想说姑姑是一个时代的受害者,但又觉得不妥。因为把原因归咎于时代,就是拿历史唯心主义做借口。想想姑姑在计划生育期间,为孕妇做流产手术其实也是出于一种职业本分,毕竟她处在那个岗位上。而她在执行计划生育工作过程中,那颗不顾亲情,乡情,一心想着党的事业,国家发展忧患的心,着实让我心生寒意,但不免又有很多矛盾。因为对于党和国家来说,这绝对是一颗赤心。为了党的事业,为了党和国家的发展,严格执行国家政策。如果没有一大批像姑姑这样的“虎狼之师”,估计计划生育工作效果不会那么明显。

思来想去,应该是国家政策存在的问题。政策推广来的太猛,缺少一个让老百姓思想逐步转变的过程,要知道国家在大生产期间,可是在大力倡导和鼓励老百姓生育的。更何况自古就有多子多福的观念,一下子强推计划生育,难免让老百姓很难接受。

城里人,因为没有耕地,并且工作岗位和福利待遇啥的被国家挟持着,为了一口活命的粮食,不得不执行计划生育,所以城里的计划生育工作相对开展的就比较顺利。但村里的老百姓不一样,因为只要有地,就有口粮食,就可以养活人,何况那时还不考虑什么子女教育的问题。

可以说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这场苦难史。计划生育属于基本国策,属于国家领导层的决策,作为底层执的姑姑,始终都是一个执行者。从党和国家的利益出发,姑姑没有错,但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姑姑大错特错。

或许你可以说,姑姑当初可以选择不做这个事情,但要知道处在那个时代节点上,处在那个职业岗位上,你不去贯彻国家政策,肯定会有其他人去做。要知道,那是一个人人向党献红心表忠心的时代。更何况为了证明自己依然有着一颗赤心,同时为了洗去因那个叛徒男友而沾上的污点,姑姑肯定选择抓住这个机会。而随着历史的车轮,一点点滚动,并滚远,那些经历变革与磨难中的人,为之哭干泪,留下伤疤,是一个必然。

姑姑退休后,深受噩梦和失眠的折磨,直至精神有些失常。而来嫁给手艺人,拿捏泥娃娃做心理代偿,这何尝不是她救赎的一种方式呢。但这何尝又是她一个人的过错呢。作为被裹挟着思想,处处用革命精神标榜自己的姑姑,俨然只是党的工具而已。但正是这个工具断送了多少条生命。

所以,如果从一个的苦难家庭的视角看的话,我肯定不会恨虚无的政策,更不会恨制定政策的人,因为他们看不见摸不着,而是恨选择恨这个政策的贯彻者。想一想,事过多年后,如今那些村里恨抓过计划生育而已经老去的人,不受人待见也就可以理解了。

蝌蚪这个人物,是小说的另外一条主线。他是一个让我有深深代入感的人物。因为从他身上隐隐约约的看了自己的影子,自私,虚荣,缺乏主见,还有胆小,懦弱,怕遇上事儿。

在得知王仁美怀上二胎后,首先考虑的不是仁美的身体,不是肚子里的孩子,而是这些年来自己的奋斗和官位;在得知陈眉怀了自己的孩子之后,也是先从自己的脸面和虚荣出发,打算去流掉这个孩子,这是蝌蚪的自私和虚荣。

同时,也是我的,当年在国企煤矿工作的时候,自己把当时的高薪工作看作是一切,甚于亲近的朋友。那期间的自私和虚荣让我深深愧疚。现在想想,都已成了过眼云烟,俨然是给了自己一记响亮的耳光。

为了自己的前程,同时也为了姑姑的计划生育工作,蝌蚪最终听从了姑姑的安排决定让仁美做流产手术。也正是因为这场手术,断送了仁美年轻而美好的生命。

想一想,手术前仁美的不舍和温情,着实让人心生怜悯。而在仁美尸骨未寒的时候,蝌蚪又听从姑姑的安排,再婚小狮子。新婚之夜,蝌蚪前一刻还正因为仁美而愧疚万分,下一刻就因为小狮子的酥软身子而将愧疚忘得一干二净。

在很多人生大事的关键节点上,都是姑姑为蝌蚪拿的主意,这正是蝌蚪缺乏主见和立场的一面。而自己很多时候何尝又不是这样的,每当做决定做选择的时候,总想依靠别人,而真要非得自己做决定的时候,又总是犹犹豫豫。

尤其是在小说快要接近尾声的时候,有段在市场上被坏小孩追赶刺伤的情节,我有特别强烈的代入感,那场景犹如自己在做一场特别紧张,特别压抑的梦,没有力气反抗,只想着逃,而逃却带来更猛烈的追击。直到"机智"的选择装死才得以逃脱。

过程中的那份懦弱和狼狈,正是蝌蚪的软弱和胆小,也是我的。在看到陈眉去街上找孩子,去信访办反映问题的时候,自己没有对她表示出同情,反倒是在担心蝌蚪因为陈眉的胡闹而摊上事儿。直到后来袁腮的打点和后期对陈眉的赔偿,才得以将这些事儿化解。

而当我回过头来,意识到自己有着这么强烈的代入感,而且在整个个过程中,根本没有顾忌到陈眉的软弱,这一刻,我知道我站在丑陋的一面。我感到惊讶,我同情的是蝌蚪,而蝌蚪正是另外一个我,那个怕遇上事儿的自己。

蝌蚪从最开始为了虚名而不接受这个代孕的孩子,到后来因为李手的劝说而选择接受,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虽然蝌蚪是一个所谓的剧作家,但其实他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俗人。

亨利?米勒曾经说过,“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绝不伪装,是什么样就写什么样,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来写,写我所知道的事情和感受,那是我的救赎”。

蝌蚪后期通过文字和话剧的方式来记录和展现这场悲剧,何尝又不是实现自我的一种救赎呢。我觉得这是一种大善。而作者莫言能够借助自己之手去写蝌蚪,然后再借助蝌蚪之手去写姑姑,可以说是一种三级的跳跃。这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借助这种智慧,我看到了自己,更得到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感谢莫言,感谢《蛙》。

长按指纹

一键







































北京中科医院骗人
长沙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imuasm.com/sszz/138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