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水母 > 水母的生活环境 > 水产知识库浮游动物总动员,端午节集体
当前位置: 水母 > 水母的生活环境 > 水产知识库浮游动物总动员,端午节集体
文/图水产前沿杂志李钒整理
浮游动物是一类经常在水中浮游,本身不能制造有机物的异养型无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幼体的总称,在水中营浮游性生活的动物类群。它们或者完全没有游泳能力,或者游泳能力微弱,不能作远距离的移动,也不足以抵拒水的流动力。
浮游动物是经济水产动物;是中上层水域中鱼类和其他经济动物的重要饵料,对渔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很多种浮游动物的分布与气候有关,因此,也可用作暖流、寒流的指示动物。许多种浮游动物是鱼、贝类的重要饵料来源,有的种类如毛虾、海蜇可作为人的食物。此外,还有不少种类可作为水污染的指示生物。如在富营养化水体中,裸腹溞(Moina)、剑水蚤(Cyclops)、臂尾轮虫(Brachionus)等种类一般形式优势种群。有些种类,如梨形四膜虫(Tetrahymenaphriformis)、大型溞(Daphniamagna)等在毒性毒理试验中用来作为实验动物。现在,小编汇总了一些常见的浮游动物,可能分类上有疏漏,还请指出。
桡足类
桡足类,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为小型甲壳动物,体长<3mm,营浮游与寄生生活,分布于海洋、淡水或半咸水中。桡足类活动迅速、世代周期相对较长,在水产养殖上的饵料意义不如轮虫和枝角类。体纵长且分节,体节数不超过11节,头部1节、胸部5节、腹部5节。头部有一眼点、两对触角、三对口器。胸部具5对胸足,前四对构造相同,双肢型,第五对常退化,两性有异。腹部无附肢,末端具一对尾叉,其后具数根羽状刚毛。雌性腹部常带卵囊。变态发育。即有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
枝角类
枝角类(Cladocera)又简称溞类,水溞,俗称红虫,属无脊椎动物,甲壳纲,鳃足亚纲,枝角目。身体短小(体长0.2~1mm,视具体种类而定,如大型溞可达到4.2mm左右),长圆形,分为头部和躯部,侧扁体节不明显。除头部裸露外,身体其余部分包被于透明的介形壳瓣内。头部有2对明显的触角,第1对触角较小,第2对特别发达,可分为内枝和外枝,能在水中划动,为运动器官。胸肢4~6对,摆动时可产生水流,上有长刚毛,可将食物过滤后送入口中。
草履虫
草履虫是一种身体很小,圆筒形的原生动物,它只有一个细胞构成,是单细胞动物,雌雄同体。最常见的是尾草履虫。体长只有—微米。它和变形虫的寿命最短,以小时来计算,寿命时间为一昼夜左右。因为它身体形状从平面角度看上去像一只倒放的草鞋底而叫做草履虫。草履虫Paramecium是纤毛纲的代表种,也是原生动物的代表种。草履虫生活在淡水中,一般池沼,小河中都可采到。世界已知22种,常见有大草履虫(长~微米)、双小核草履虫(长80~微米,伸缩泡2个,有两个小核,微米)、多小核草履虫(长~微米,有时有3个伸缩泡,小核泡型,有3~12个)、绿草履虫(体长80~微米,细胞质内有绿藻共生,在见光处培养后通体呈绿色,小核2个)、大草履虫是最常见者。
丰年虫
丰年虫(fairyshrimp),亦称仙女虾。丰年虫全称为丰年虫(Eubranchipusvernalis)盐水丰年虾,它是一种世界性分布广泛耐高盐的小型甲壳动物,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门,有鳃亚门,甲壳纲,鳃足亚纲,无甲目(Anostraca),盐水丰年虫科。运动姿势优美,色彩柔和,故名。多见于欧洲、中亚、北美西部、非洲乾旱地带和澳大利亚的淡水池塘中。长约2.5公分(1吋)。欧洲最常见的种为透明丰年虫(Chirocephalusdiaphanous),北美常见的种为Eubranchipusvernalis。丰年虫作为一种重要的饵料生物,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的重视。
水螅
水螅(学名:Hydra),腔肠动物,身体圆筒形,褐色,口周围有触手,是捕食的工具,体内有一个空腔。多细胞无脊椎动物,包含有无芽体(Bud)、精巢(Testes),多见于海中,少数种类产于淡水,附着在池沼,水沟中的水草或枯叶上。最常见的有褐水螅(H.fusca),绿水螅(H.viridis)。水螅一般很小,只有几个毫米,需要在显微镜下研究。很多科学家着重研究它们为什么老化速度极慢。
轮虫
轮虫,是轮形动物门的一群小形多细胞动物。一般体长-μm。多数轮虫身体由头、躯干和足三部分组成(有的无足,在前端有纤毛,形似转轮而得名。分布广,多数自由生活,有寄生的,有个体也有群体。废水生物处理中的轮虫为自由生活的。身体为长形,分头部、躯干及尾部。头部有一个由1-2圈纤组成的、能转动的轮盘,形如车轮故叫轮虫。轮盘为轮虫的运动和摄食器官,咽内有一个几丁质的咀嚼器。躯干呈圆简形,背腹扁宽,具刺或棘,外面有透明的角质甲腊。尾部末端有分叉的趾,内有腺体分泌粘液,借以固着有其他物体上。雌雄异体。卵生,多为孤雌生殖。
钟虫
钟虫Vorticellidae原生动物门寡膜纲缘毛目钟虫科的通称。因体形如倒置的钟而得名。群体生活的种类,柄分叉呈树枝状、每根枝的末端挂了钟形的虫体。无论是单个的或是群体的种类,在废水生物处理厂的曝气池和滤池中生长十分丰富,能促进活性污泥的凝絮作用,并能大量捕食游离细菌而使出水澄清。因此,它们是监测废水处理效果和预报出水质量的指示生物。
聚缩虫
聚缩虫(Zoothamniumarbuscula),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缘毛目(Peritricha),钟虫科(Vorticellidae)。聚缩虫寄附于中国对虾蚤状幼体、糠虾幼体、仔虾及成虾的体表和鳃。聚缩虫同其它固着性纤毛虫如钟形虫、单缩虫、累枝虫在外形和生活习性上虽然略有相似之处,但它们之间的区别却是明显,如聚缩虫与单缩虫形体相似,但聚缩虫群体柄的机丝在分枝处是相连的,受到刺激后所有个体都能同时收缩,每一个体长平均为40μm~60μm,而单缩虫的机丝在柄的分叉处断开,故整个群体不能同时收缩。
变形虫
变形虫,真核生物,又音译为阿米巴。属于肉足亚门裸变亚纲变形目。裸露;常为单核(有些种类多核);有线粒体;无鞭毛期;核分裂为核内有丝分裂;常为无性生殖。细胞膜纤薄;由于原生质层的流动,使身体表面生出无定形的指状、叶状或针状的突起,称为伪足,身体即借此而移动。身体的形状轮廓也会随伪足的伸缩而有变化。伪足间可自由包围融合,借此包裹食物进行消化。自然界常见的为大变形虫(Amoebaproteus)。
多毛类
环节动物门之一纲,或作毛足纲的一目。体长形,如蠕虫,体之横切面为圆形或圆而略扁。环节动物门多毛纲种类的统称,有多种外观环节区分明显,由同律体节分化为异律体节,分成头和躯干;或头、胸、腹、尾等部分。头部由口前叶和围口节,或进而由与之相连的数个体节愈合而成。躯干部的体节中具疣足。
有孔虫
有孔虫(学名:foraminifera),是一类古老的原生动物,5亿多年前就产生在海洋中,至今种类繁多。由于有孔虫能够分泌钙质或硅质,形成外壳,而且壳上有一个大孔或多个细孔,以便伸出伪足,因此得名有孔虫。有孔虫是海洋食物链的一个环节,它的主要食物为硅藻以及菌类、甲壳类幼虫等,个别种的食物是砂粒。有孔虫是浮游生物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大多数海洋生物的重要的食物来源。
夜光虫
夜光虫是一类生活在海水中的原生动物,在分类学上隶属于原生动物门、鞭毛纲、腰鞭毛目。它们在夜间由于海水波动的刺激能发光,因而得名。
夜光虫营全动物营养,可吞食大至桡足类幼虫大小的任何浮游动物。夜光虫的身体为圆球形,直径为1毫米左右,颜色发红,细胞质密集于球体的一部分,其内有核,其他部分由细胞质放散成粗网状,在网眼间充满液体。有两根鞭毛,一根较大,称为触手,另一根较小。它的繁殖为分裂法和出芽法两种,后者在身体表面生出很多小的个体,脱离母体后发育成新的个体。例如闪光夜光虫身体的直径为0.5~2毫米,肉眼看到的是一个个晶亮的小球,有透明的细胞膜、网状分散的细胞质、浓密的细胞核、一根细小的鞭毛以及原生质突起形成的粗大可动的触手。
异体住囊虫
脊索动物门的一个亚门。尾索动物又称被囊动物(Tunicata)。单体或群体,营自由或固着生活的海生动物,体形常随生态而异。身体表面披以一层棕褐色植物性纤维质的囊包,故名。其脊索仅在尾部,或终生保存,或仅见于幼体者。典型的代表是Ascidia(海鞘),成体呈坛状,固着于海底岩石或其他物件上。其顶端有一入水孔,旁侧有一汇殖水管孔(出水孔)。借流水吸入有机物作为食物。具管孔一侧为背方,反面为腹方。部开被囊,可见一空腔,即围鳃腔(Pertibranchialcavity)。内有巨大的咽部,咽壁上有无数的鳃裂。无神经管,仅在两水孔之间有一神经节(脑节),由此再分出若干分支到身体各部。脊索公在蝌蚪状的幼体时保存于尾部,故名。随着个体发育成长,脊索逐渐缩短以至消失。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总称为原索动物(Protochorda-ta)。身体包在胶质(gelatinous)或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被囊中,至少在幼体时期尾部具有脊索及神经管,所以称为尾索动物或被囊动物(tunicate)。
糠虾类
脊索动物门的一个亚门。尾索动物又称被囊动物(Tunicata)。单体或群体,营自由或固着生活的海生动物,体形常随生态而异。身体表面披以一层棕褐色植物性纤维质的囊包,故名。其脊索仅在尾部,或终生保存,或仅见于幼体者。典型的代表是Ascidia(海鞘),成体呈坛状,固着于海底岩石或其他物件上。其顶端有一入水孔,旁侧有一汇殖水管孔(出水孔)。借流水吸入有机物作为食物。具管孔一侧为背方,反面为腹方。部开被囊,可见一空腔,即围鳃腔(Pertibranchialcavity)。内有巨大的咽部,咽壁上有无数的鳃裂。无神经管,仅在两水孔之间有一神经节(脑节),由此再分出若干分支到身体各部。脊索公在蝌蚪状的幼体时保存于尾部,故名。随着个体发育成长,脊索逐渐缩短以至消失。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总称为原索动物(Protochorda-ta)。身体包在胶质(gelatinous)或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被囊中,至少在幼体时期尾部具有脊索及神经管,所以称为尾索动物或被囊动物(tunicate)。
磷虾类
磷虾,海生种,分布广,数量大,是许多经济鱼类和须鲸的重要饵料,也是渔业的捕捞对象。南极磷虾的资源丰富,估计南大洋有若干亿吨。被誉为“世界未来的食品库”,目前年产量50多万吨。中国产量最大的是黄海的太平洋磷虾。磷虾有明显的集群性,是形成声散射层的主要浮游动物,在海洋水声物理学研究中受到很大重视。
钩虾
钩虾(gammarid)指端足目(Amphipoda)钩虾亚目(Gammaridea)钩虾科(Gammaridae)甲壳动物。为本目约80个科中最大的一科。有时指钩虾属(Gammarus)而言。具端足类的基本体型,体两侧扁平,胸部有7对步足(前两对通常较大),腹肢6对,前3对用于游泳,后3对用于在硬物上行动。体长约5~30毫米(0.2~1.2英寸)。近属,1种。只见于北半球,多在淡水中,少数在咸淡水和沿海。多栖于水生植物丛中,大部分取食有机碎片。卵和幼体在成体腹面的孵育囊中发育。
介形类
双尾纽鳃樽
四叶小舌水母
刺胞动物门(Cnidaria)水螅纲(Hydrozoa)的一属,小型海水水母。半球形,最大直径约30公釐(1.2吋)。体缘下垂8根触手,中央下垂一垂管,下为口。一般认为只有一种,即四叶小舌水母(L.tetraphylla),但变异甚多。见于大西洋和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温暖海域。受精卵直接发育成小水母,无固著生活阶段,所以生活史中不需要坚固的基质,分布不局限於沿岸海水中,有时在海面附近大量出现。
桃花水母
桃花水母又称桃花鱼,是地球上最低等级生物,距今已有6.5亿年,出现时间比恐龙早几亿年,被喻为生物进化研究的“活化石”,其本身独有的基因对现代基因工程研究有重要意义。桃花水母对生存环境有极高的要求,水质不能有任何污染,活体罕见,极难制成标本,被国家列为世界最高级别的极危生物。
桃花水母身体仅由两层细胞构成,体内有一腔,为消化吸收食物之处,相当于其他动物的肠,属于腔肠动物。桃花水母体态晶莹透明,在水中游动,姿态状若漂浮在水面的桃花花瓣。
海蜇
海蜇(seajelly),伞部隆起呈馒头状,直径达五十厘米,最大可达一米,胶质较坚硬,通常青蓝色。触手乳白色。口腕八枚,缺裂成许多瓣片。俗称为水母、石镜、蜡、樗、蒲鱼、水母鲜和海(虫宅zha)等。海蜇属钵水母纲,是生活在海中的一种腔肠软体动物,体形程半球状。中国沿海广泛分布,以浙江和福建沿海最多。每年8-9月成群出没海面。可人工培育,并已人工放流以增加其资源量。可供食用,并可入药。伞部俗称“蜇皮”,口腕部俗称“蜇头”。
端午节福利啦,高清图谱奉上,拿走不谢~~
水产知识库
鱼类寄生虫大汇总,一大波高清图片来袭!
收藏
高清藻类图谱,史上最全,没有之一!
转载声明本文为“水产前沿”独家稿件,版权合作问题请联系wx
fishfirst.cn。未获得授权的,一律禁止转载!谢谢合作!
征稿
zhenggao
中国水产业领先的行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imuasm.com/ssjt/7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