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注意什么 https://m-mip.39.net/nk/mip_4785535.html我的家在太原河西,我们这儿的乡亲,上点年纪的人,对“倒歇话”这个词都不陌生,因为几乎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伴随着大人们娓娓动听的“歇话”熬过漫漫长夜,一天天长大的。
故乡的“歇话”,含义十分广泛。其中有一部分是民间传说。这些传说,除流传范围较广的,如“七仙女”、“牛郎织女”、“白娘子与许仙”等,更多的是流传在当地的,如“王尚书嫁闺女”、“晋祠铁汉过黄河”等民间传说。晋祠的水母娘娘,是我们邻村大福寺(金胜村)人,叫柳春英。关于她勤劳善良、福泽乡民、坐化成仙的传说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便成了“倒歇话”时的一个重要话题。
“歇话”还有一部分,其实就是谜语。聪明的长辈将身边的物件编个谜,让孩子们猜。如“一溜黑狗,打杀不走”是“炕沿”;“一个不来来,过来过咯摸揣揣”是“门搭搭”;“旺好好,旺好好,坐的倒比站的高”是“狗”;“半天阴里一个庙,庙里有鬼没神道”是树上的“老鸦窝”;“喔不窿同掉进去,水淋不拉提上来”是用桶从井中打水等。这类歇话,生动形象,能勾起孩子们动脑筋的兴趣,启迪心智,日积月累,代代相传,成了歇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歇话”的主体部分,似乎按现在的语言文体根本归不了类。有些人叫它“童谣”或“儿歌”,有些人叫它“摇篮曲”,其实都不太准确。童谣和儿歌,尽管可以唱也可以念,但它是孩子们的专利;“摇篮曲”则是大人为孩子入眠而哼或唱的。故乡的这一类“歇话”则要大人孩子互动,大多是一问一答,且都有动作。如“一背背,两背背,背的老娘啊走一回;老娘问你几岁咧,和咱的绵羊羔羔同岁咧;绵羊羔羔在啊勒吃草?庙儿后背吃草;甚草?尖草;雀(念qiao)儿过来搬倒,燕儿过来扶起;养下(念ha)的娃娃叫怪甚?叫怪全喜,全喜全喜你过来,捎过一疙瘩咸菜来。”在“倒”这一段“歇话”时,孩子们大都趴在大人背上,大人在前后晃动的同时,口中念念有词,孩子也会不时插上一句。再比如:“拉锯,扯锯,解板,割柜,老娘啊门前唱大戏,请闺女,唤女婿,不害羞的牛牛(孩子名)也要去。没穿的,没戴的,夹袄儿套了怪砍肩只。”“倒”这一段“歇话”时,大人孩子要面对面坐下,双手互拉,一来一往,大人说,孩子也说。再比如,我们这儿早年间晚饭吃一种在稀饭中加一些玉米面熬成的糊糊饭,熬成后烫嘴不能吃,大人拿双筷子在碗中边搅和边念叨“东凉凉,西凉凉,一凉凉成个大绵羊。”如碗中正好搅出个大气泡来,孩子便会拍手笑起来。
我认为,“歇话”就是民间传承的口头语言,像民间的谚语、歇后语都可以叫做“歇话”。在我们这儿至今都把互相之间的语言交流叫做“倒歇”,如见有两人正谈话,会问:“你俩倒歇甚咧?”如邀请某人去家中坐,会说:“到俺伙倒歇倒歇走吧。”经多少辈人“倒”来“倒”去,一些语言不断提炼,不断升华,得到大多数人的喜爱和认可,从而故意继续“倒”下去,便成了“歇话”。“歇话”如果整理成书面文字,便也不成其为“歇话”了。而“歇话”一旦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和传承的土地,也就“倒”不下去了。
①村庄名歇话
武家庄,羊屁蛋儿滚牺汤。
吴家堡,提上毛篮篮拾破布。
南堰河,掐了鼻子没看头。
木厂头,虱子爬下一炕头。
姑姑寨,鸡儿叫了都不在。
东关勒,蛤蟆跳得温罐勒。
②猫儿上炕捏窝窝
猫儿上炕捏窝窝,捏下几个煮窝窝。你一个,我一个,给咱放羊大哥留一个。放羊大哥回来勒,窝窝哩?猫吃勒。猫哩?上了山勒。山哩?雪埋勒。雪哩?化成水勒。水哩?和成泥勒。泥哩?抹了墙勒。墙哩?猪拱(读jun)勒。猪哩?剥了皮勒。皮哩?蒙了鼓勒。鼓勒?二小子不棱不棱摇上走勒。
③拉大锯
拉大锯,扯小锯,姥娘啊门前唱大戏。请闺女,唤女婿,不害羞的毛毛也要去。没穿的,没戴的,夹袄儿套了怪坎肩只。
④一背背
一背背,两背背,背的姥娘啊走一回。姥娘问你几岁咧?和咱的绵羊羔羔同岁勒。绵羊羔羔在哪勒?庙儿后背吃草勒。甚草?菅草。雀儿过来扳倒,燕儿过来扶起。养下的娃娃唤怪甚?唤怪来喜。来喜来喜会点灯,不会点灯变马棚。
⑤桃板板开
桃板板开,杏板板开,毛猴儿娶的个大姐姐来。脸又好,脚又小,欢喜的毛猴儿可院跑。三根茭棍不拦倒,四根茭棍扶起来。上不了坑,板担扬,上不了窗台,打了大娘的锅盖。
⑥不拉拉
不拉拉,喂狗狗,三年院勒一绺绺。打枣树,扭鸣鸣,扭下三根红大米。不够娘娘碾的吃,不够娘娘磨的吃,茅梁板上,一根一根捏的吃。
⑦雁儿雁儿排溜溜雁儿雁儿排溜溜,后头跟着你舅舅。舅舅舅舅弯回来,背回一背干柴来。焰得炕儿热热地,焙得奶头儿千干地,吃起来是香香地。
⑧月明儿月明儿环环
月明儿月明儿环环,你的牛儿吃了俺的甜甜.俺要告你疙.你不教‘走到衙门前,拾下一个红铜钱,又要娶婆姨,又要盖房只。娶下的婆姨没尿只.盖下的房子没顶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imuasm.com/ssjj/5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