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

浅析莫言小说的创作灵感源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欣赏众多新闻

15

欣赏和珍惜

即使在清贫的岁月,也不能失去对幸福美好的向往,那些摆脱平庸的梦总能编制我们简单的生活,为我们简单的时光点缀希望。不能说我们总要多热爱生活,但总要有一颗懂得欣赏和珍惜的心。

摘要:写作需要训练、灵感、技术和天分。无论是古汉语文学还是现代文学,成为好作品的关键,除了作者自身的文学造诣以外,还需要突然发生的一个创作灵感的摩擦点。这好比火柴,需要某时某刻同某物的擦肩而过,火光乍现的瞬间,灵感顿生、文思泉涌。莫言的小说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他的每一部作品,无论被神话的还是描述苦大仇深的,都凝聚着当时社会的人文现象,而这些现象只是火柴头和木杆,并不是灵感来源,一定是某一天听见或看见的某一件事物,点燃了他积淀多年的创作基础,并由此一气呵成、酣畅淋漓的抒发情怀。本文通过分析作者的创作经历,发掘创作灵感源头,解读作品内涵,从而达到深刻理解每一部创作的目的和来自内心深处的呼声。俯瞰一部文学作品的最好方法,就是探索作者的写作灵感来源,这样有助于理解得更加透彻、更加深刻、更加全面。

关键词:作品,莫言,灵感源,发掘和分析。

一、莫言的创作历程分析

莫言,本名管谟业,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年2月17日,出生在山东省高密县大栏乡平安庄。80年代中期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莫言的童年正值中国近代史上的“三年困难时期”,当时全国饿殍遍野,莫言在香港公开大学演讲时坦言,他的村里曾在一天之内饿死过18人。在他写作的历程中,生命给与他的只有两个印象最深的礼物,饥饿和读书。莫言在小学五年级时因“文化大革命”辍学,在农村劳动长达10年,种高粱、种棉花、放牛放羊、割草等,当时的农村和农民生活,让他又恨又无奈。在文革期间无书可看时,莫言靠着《中国通史简编》这套书度过了文革岁月,接着又背着这套书走出家乡去当兵。莫言少年时期严重缺粮,后来上不起学只好去放羊,闲着没事做就到处搜罗“闲书”,小学二年级时借不到书的时候,就每天翻看《新华字典》,他把里面的生字背的滚瓜烂熟,这也为今后的读书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莫言小时候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莫言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一下午这本书的权利。为了找到他二哥藏在猪圈棚顶的书,他的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那是一本《破晓记》,为了不被抢走,他顾不上疼,争分夺秒的飞速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像猪肚,眼睛肿成了一条缝。

有一次他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知道不去割草喂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了一身疙瘩,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这才听见羊饿的在圈里狂叫,他忐忑不安地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他母亲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也没打,只是让他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莫言的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当时家里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会想办法满足,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莫言因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

他母亲在那样的环境下,支持他读书,真的是一种农村妇女的伟大,也让他感到了这种幸福,或许正是这种默许的支持给他一种“偷读偷看”的感觉,而少年尤其喜欢这种刺激,从而成就了莫言的创作之路。

正是这种家庭环境,让他不但把古典小说《三国》、《水浒》、《西游记》、《红楼梦》、《封神榜》都看了,还把当时流行的所谓的“红色经典”差不多都读了一遍,诸如《红旗谱》、《烈火金刚》、《苦菜花》、《迎春花》、《红旗插上大门岛》、《海岛女民兵》、《敌后武工队》、《战斗的青春》、《野火春风斗古城》、《山乡巨变》、《踏平东海万里浪》等。

所有困苦的经历,成就了喜欢读书的莫言的创作之路,一旦有了机会和灵感,优秀的作品构思便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红高粱》、《蛙》、《生死疲劳》、《檀香刑》、《丰乳肥臀》、《透明的红萝卜》、《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藏宝图》、《四十一炮》、《拇指铐》、《白狗秋千架》、《酒国》、《食草家族》、《红树林》、《战友重逢》等作品连续刊发。

年初,正值人生“三十而立”的莫言,在《中国作家》杂志发表《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同年,冯牧在北京华侨大厦主持莫言创作研讨会,汪曾祺、史铁生、李陀、雷达、曾镇南等对此部作品的高度评价,使得莫言创作之路更加顺畅。

年,莫言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毕业。同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引起文坛极大轰动。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在看到这部小说后,感到非常震撼,决定开始翻译莫言的小说,葛浩文也成为了莫言作品走向世界的功臣。

年2月,由《红高粱》改编、张艺谋导演、姜文和巩俐主演的同名电影在柏林电影节获得金熊奖,成为首部获得国际A类电影节最高荣誉的中国电影。当然,这部影片不仅仅是剧本好,导演的格局和演员的出色技巧也很重要。同年4月,莫言发表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这是一部彰显作家良知、反映社会底层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力作,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数千名农民响应县政府的号召,大量种植蒜薹导致全部滞销,县政府不闻不问而且抓捕带头闹事者,酿成轰动一时的“蒜薹事件”,这起被报纸报道的事件促使莫言放下当时正在创作的《家族》小说系列,只用了35天就完成了这部义愤填膺的作品。莫言的很多创作都是源自某一时刻发生的某件事。

年,《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强”。

年,《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

年,《生死疲劳》入围首届"曼布克亚洲文学奖",并于年荣获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首奖。

年,《蛙》获得茅盾文学奖。

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年7月30日,被秘鲁天主教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二、莫言小说的文学特点

很多读者初读莫言的小说总感觉章节混乱,也就是说不按部就班的陈述故事情节和发生时间,让你刚刚看见这个地方的某个人,突然下一段跳跃到了另一个环境。而且他的小说虽然文笔流畅、技法高超,但大都描写的是社会底层丑陋的一面,感觉不到正能量,而且很多作品为了体现真实性用词低俗,这也是一直未能入选学校教科书的主要原因。

莫言小说的叙事方式比较复杂,时而用第三人称的全知或部分全知视角,低调叙述,使情节的安排几近于故事的时序,如《透明的红萝卜》叙述语调则呈现为由低到高的渐次发展;时而以第一人称的语调转述往昔的故事;或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为主,间杂转述、旁述的频繁变化,且意象纷呈,时空交错。

《透明的红萝卜》是最能体现莫言小说创作中的叙事特色。这部作品的前半部分语言朴实,全部语义都与特定的时代乡土生活相关联。而自“红萝卜”的意象出现后,作者逐渐转为以黑孩的感觉为视角,在他朦胧的向往中,出现了一个异彩纷呈的童话世界,到结尾处,一直沉默着的莫言才从那个瘦小黝黑的身躯中跳转出来,以至于用完全不同于前半部分的湖光潋滟这个诗词断句,来壮写黑孩眼中的泪水。

莫言的叙事方式几乎调动了现代小说的全部视听知觉形式,使作品的容量迅速膨胀,大量主体心理体验的内容带来多层次的隐喻与象征效果,他以超体验的感知方式,充分表现了矛盾的内在纷扰,几乎是将一种最初使状态的情绪直接地表达出来。一方面是凄楚、苍凉、沉滞、压抑,另一方面则是欢乐、激愤、狂喜、抗争。前者是经验性的,后者则是超经验性的,前者是感受、体验,是对外部生活的情绪性概括,后者则是向往、是追求,是灵魂永不止息的呐喊。

在莫言的小说中,可以很容易发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有意识流小说的内心独白、心理分析、感觉印象、幻觉梦境、时空颠倒等;有魔幻现实主义的隐喻、象征、预言、神秘、魔幻;也有荒诞派戏剧的夸张、变形、荒诞;还有结构主义、感觉主义、象征主义等等。

在西方作家中,莫言最推崇两位,即威廉·福克纳和加西亚·马尔克斯。莫言小说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断的场景切换和时空颠倒,具有明显的空间形式小说的特征,与福克纳的风格遥相呼应。而他引用神话传说以及动物角度叙事则明显带有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而这些也潜移默化的形成了莫言的写作风格,各种类别的风格揉碎后重新打造融合成了莫言特色。

莫言的作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大多描写的都是农村生活的丑陋一面,各种农村政策的歪曲解读,让本已困苦不堪的农民坦露出赤裸裸的求生本能,甚至有人统计过《丰乳肥臀》里面的低俗词句的数量。我认为,从贴近现实,用夸张的手法加上真实的农民习性去写,估计比书中的低俗词语还要更多几倍,但如果完全抛弃真实的农村口语,作品又没有了灵魂支撑,骂人的脏字,实际上代表着作者内心的痛恨,是通过小说人物的描述,代表农村和农民向不作为的行政管理人员包括政府进行呐喊和宣泄。

莫言的创作特点,比较代表性的可以用《生死疲劳》这部作品进行透彻的分析。这个书名来自佛教经典,为翻译这个书名,各国的翻译家都很头痛,之所以以此为题,是因为他觉得佛教的许多基本思想,是真正的宇宙意识。人世中许多纷争,在佛家的眼里,是毫无意义的,这样一种至高眼界下的人世,显得十分可悲。这部小说中,把人的命运与情感,人的局限与宽容,以及人为追求幸福、坚持自己的信念所做出的努力与牺牲描绘得淋漓尽致。

《生死疲劳》小说主要描述一个被冤杀的地主经历了六道轮回,变成驴、牛、猪、狗、猴,最后终于又转生为一个带着先天性不可治愈疾病的大头婴儿;这个大头婴儿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身为畜牲时的种种奇特感受,以及地主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半个多世纪生死疲劳的悲欢故事。小说透过各种动物的眼睛,观照并体味了五十多年来中国乡村社会的庞杂喧哗、充满苦难的蜕变历史。这部小说带有东方神秘主义的魔幻色彩。是魔幻现实主义作品,魔幻现实主义最直接的效应是解放了文章的思想,把我们过去认为不可以写到小说里的一些东西也写到小说里去了,作者并没有提供给读者一个简单的道德或历史评判,而是让人们在阅读的强烈体验中捕捉小说的批判和反省力量。

莫言小说的语言最使人感到陌生的是成语的任意性搭配,其中有大量的方言俚语、当代城市的流行熟语、诗词断句,以及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大量专业术语混杂在一起,对于习惯语体统一、语调纯净的读者来说,这带来了信息超载的一种心理冲击,产生纷繁甚至有点荒谬的基本印象。

实际上,莫言总是以现代人的思维感觉特征,陈述、修饰、评价着乡土社会的生存历史与传统,他的语言是一脉相承的追求了民间的和民间艺术家的口头传说风格。首先,这种语言是夸张的、流畅的、滔滔不绝的;其次,这种语言是生动的、有乡土气息的;最重要的,这种语言是中华民族的传奇文学的源头,或者是一种文学的表达方式。

莫言小说语言的另一个特色,是色彩称呼的语词概念大量出现。这些概念在文本中的指向意义,一方面与写实的物态有关,比如红萝卜、红高粱,沿用着其概念的基本内涵;另一方面,也带有极强的主观随意性,比如狗有红、绿、蓝已属罕见,而太阳也可以是绿的,血可以是金黄色的、蓝色的等等,所有这些超自然的色彩感觉形式,不仅服务于表现人物特殊内心体验的写实需要,更多的是表现叙事人强烈的主观情感指向,这使莫言的世界色彩缤纷且带有奇幻效果,也因此有人将其作品比作西方晚期印象派的绘画。

莫言善于将两种外在的语言系统,在特定的叙事方式下,经感知方式协调,由特定的叙述方式推动着组成新的语法关系,并以散文与诗歌相结合的修辞手段,经过不断转换生成,不断耗尽原有的能指意义,不断形成新的语言,最终完成了主体深层的语义表达。莫言的语言特色,作为其风格的骨干,是非常成功的。

三、莫言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

为了让家长支持他继续听书和看书,莫言看了小说、听了故事、看了电影、听了说书,都会回家讲给母亲和奶奶听,复述故事,就是一种语感训练,是一种再创作,复述故事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忘记的地方,这就需要复述者往下编,自己变成了编故事的人,由此,莫言从小练就了向别人转述故事、讲故事的本领。读书越多,转述得越多,编得就越多越好,由此达到了一种“读书破万卷,下嘴如有神”的效果,为他今后的写作打下了语言功底和讲故事的基础。

莫言入伍后,开始了他有目的、有意识的读书阶段。一开始他在黄县当兵,“四人帮”被粉碎后,部队掀起了学文化的热潮。也是在此时,莫言开始尝试文学创作,自然又有目的地读了很多文学方面的书。那时,可看的书多了起来,一些老作家被平了反,他们的作品就像重放的鲜花,莫言读了不少此类书籍。在此期间也试着写了几部小说投稿,但都被退回了,他写信告诉管谟贤(莫言的大哥):我的文艺创作,连战连败,使人丧气得很,看来我没有这方面的天才,不过,我还想继续尝试下去。他大哥给他回信,赞同他继续搞创作写小说,鼓励他要有“连败连战”的精神,不要气馁,要多读书,一定要坚持下去!家人的鼓励,使他度过了写作的低谷期。

在20世纪初社会动荡的历史背景下,促使莫言创作了《檀香刑》这部长篇小说以,描述了没落王朝统治下一桩桩令人心惊肉跳的故事。全篇几处描写的施刑,将残酷的非人道行为描写的淋漓尽致,从《檀香刑》中仿佛真的还原了当时的场景。全文非常的压抑,每看一个篇章,都是对人性和理智的冲击。在那个内忧外患的时期,结局也不可能美好,里面的主人公都各不相同的体现出了人性的毁灭。

社会的动荡加上生活无助,使得很多人开始信佛拜佛,期盼以此改变自己的运气,佛教认为人生最高境界是成佛,只有成佛才能摆脱令人痛苦的六道轮回,而人因有贪欲则很难与命运抗争。《生死疲劳》的创作,源于莫言在承德参观了当地一个有名的庙宇,墙上有六道轮回的壁画,灵光乍现一发不可收拾,六道轮回令他一下想到了小说的结构。通过动物的眼睛来看人类社会,他觉得是个非常新鲜的视点于是开始创作。《生死疲劳》书名来自佛经中的"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该书视角所呈现的变形记的结构是由驴、牛、猪和狗组成的依次由土改、大跃进、文革和改革开放所对应的历史。

站在动物的视角讲述,使莫言的叙述具有无比的自由和洒脱,它可以在纯粹生物学和物种学的层面上来审视人类的存在。这个审视角度是如此残酷和严厉,人类的存在居然经不住动物的评判。《生死疲劳》是莫言在艺术上向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啮合,借此展示了建国以来中国农民饱经患难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生命。故事情节极端、怪异、变形、荒诞,但是与寄寓其中的哲理浑然天成,全书从内涵到外延充满了作家的探索精神,充满了艺术灵气。究其所达到的艺术境界而言,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史诗性作品,是中国文学终于跳出图解概念最辉煌的标志性著作。

而《秋水》这篇小说,是第一次出现的“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这篇小说,让莫言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在创建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莫言重要启发,使他终于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根据地,也就是每个创作者的文学灵感源。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否则就没有扎实的灵魂,也就不会成功。

每一部作品的创作背景,都离不开作者的独特体验,它们或多或少能看到作者的灵魂和影子。譬如《枯河》中那个遭受痛打的孩子,譬如《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孩子,作者的确曾因为干过一件错事而受到过父亲的痛打,也的确曾在桥梁工地上为铁匠师傅拉过风箱,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小说的全部灵魂,也是莫言童年的遭遇。当然,个人的经历无论多么奇特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写进小说,小说必须虚构,必须想象。这个沉默的孩子就是一个领头的,他一言不发,但却有力地领导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高密东北乡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表演。

四、莫言小说的创作灵感源

莫言自己曾多次强调“我很多的创作灵感来自于梦境。”这个梦境,我想不完全是真的梦到的,而是想象力,而每个人的想象力是可以得到后天培养的,比如长期每天讲故事编故事。而每次创作的冲动,都源于某个时刻的灵感闪现。灵感是什么?是思路,好比面前十几个岔道口,究竟走那一条,正在犹豫时突然有了主意,一拍大腿,绝尘而去。

莫言的很多创作都源自于乡土、农民,还有梦境。他说,很多源自梦境的创作灵感,结合脑海中的既有讯息,让他的创作题材浮现,于是一部一部的文学作品应运而生。莫言自己认为他选择写农村好像是一种命定,因为他在农村生活了整整二十年,尽管他一直骂这个地方,恨这个地方,但他没有办法隔断与这个地方的联系,因为,他生在那里,长在那里,他的根在那里。只要他一离开农村,离开土地,进入都市,就会产生一种茫然,继而失去灵感并眷念从前。

言十三岁时曾在一个桥梁工地上当过小工,给一个打铁的师傅拉风箱生火,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的产生就与他的这段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小说中的黑孩虽不是莫言本人,但与他是一体的,心灵相通的。他在农村二十多年的生活,就像电影胶卷一样,一部一部的储存在他的脑海中,莫言能一直用农村题材继续小说的创作,并不是一味的编造,而是他掌握了一种同化生活的能力。同化可以把听来的别人的生活当做自己的生活来写,可以把从某个角度生发想象出来的东西当做真实来写,这也就是一种想象力,而这些想象力,一旦撞击到灵感,比如看到拉风箱的铁匠、通红的高粱酒等,作品构思便一蹴而就。

莫言故乡的一些奇人奇事也有很多被写入了小说中,《红高粱家族》就是融入了许多这种故事。故乡对于莫言来说是一个久远的梦境,是一种伤感的情绪,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也是一个逃避现实生活的巢穴。那个地方在他的脑中会永远的存在下去,并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源。

小说《蛙》中,就出现了莫言姑姑的形象。因为获得诺贝尔奖,许多记者到她家采访,起初她还很耐心地回答提问,但很快便不胜其烦,跑到县城里她儿子家躲起来了。姑姑是他写《蛙》时的模特,也就是灵感源。

母亲去世后,莫言悲痛万分,决定写一部书献给她,就是那部著名的《丰乳肥臀》。因为胸有成竹,因为情感充盈,仅用了83天,便写出了这本长达50万字的小说的初稿。在《丰乳肥臀》这本书里,作者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他母亲经历的有关素材,但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这是希望把小小的“高密东北乡”写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缩影。而这本小说之所以优秀,皆来自母子彻骨体会的灵感源。

作家的创作过程各有特色,每本书的构思与灵感触发也都不尽相同,但无论是起源于梦境还是发端于现实,最后都必须和个人的经验相结合,才有可能变成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用无数生动细节塑造出了典型人物的,语言丰富多彩、结构匠心独运的文学作品。

五、结束语

年莫言背着四本《中国通史简编》,走出了高密东北乡,开始了他人生的重要转折期。莫言坦言,如果没有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莫言是当今文坛屈指可数的一流作家,他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他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的作品极具个性。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使他超越了中国所有作家同行,进入了世界文学之列。他的作品创作不断的追求真正的的民间风格,语言上也不断追求民间口语、戏剧的特点。他的小说运用了很多表现力极强的细节,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浓墨重彩的语言风格,给人以震撼力。

莫言早期的作品描写童年记忆的乡村世界,表现独特的生命体验;中期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塑造神秘的超现实的对象世界,给人以先锋色彩。随后进入新的探索期,激情勃发,画面五彩斑斓,语言充满进攻和反叛型。为什么会这样呢?

用莫言自己的话说,“可能是因为我经历过长期的艰难生活,使我对人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么,也明白真正的悲悯是什么。我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而这片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只要是准确地、生动地描写了这个充满矛盾的朦胧地带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并具备了优秀文学的品质”。

莫言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每一个故事,都源于某一个时刻某件事情启发的灵感,这个灵感每个人获得的并不一样,因为这跟创作者的童年、人生经历、性格息息相关。

六、参考文献:

莫言;生死疲劳[A].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莫言;天堂蒜薹之歌[A].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J];中国作家;年02期

莫言;蛙[A].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莫言;丰乳肥臀[A].作家出版社,年 

张志忠;莫言论[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imuasm.com/ssjj/408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