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三联生活周刊》部分工作人员合影
八十年代是可以三五成群坐在一起,整夜整夜聊文学的时代;是可以大家聚在一起喝啤酒,整夜整夜地看电影录像带、看世界杯转播的时代;是可以像“情人”一样“轧”着马路,从张承志家里走到李陀家里,在李陀家楼下买了西瓜,在路灯下边吃边聊,然后又沿着朝阳门外大街走到东四四条郑万隆家里的时代……
冯骥才曾说,“我承认,我有八十年代的情结。不仅因为它是中国当代史的一个急转弯,也是空前又独特的文学时代。”
苏童说:“如果八十年代是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那朱伟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掘金者之一。”当年在《人民文学》任编辑的朱伟,曾推出了刘索拉、阿城、莫言、余华、苏童、格非等一大批作家。
讲述年代文学史的作品有很多。《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朱伟的《重读八十年代》不同,它是以文学编辑的角度,近距离地、鲜活地重现了八十年代的文学现场。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朱伟
-01-
八十年代文人之间的“圈子”怎么来的?
八十年代文人之间的“圈子”怎么来的?李陀在《》中提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这种“小圈子”文学是新旧交替时代的产物。当时,人们对“集体主义”存疑,却仍将写作视作“集体事业”,所以组成了无数的“小圈子”、小团体、小中心。李陀写道,不光北京有“圈子”,成都也有,诗人张枣就向他讲述过,一个人写好一首诗,坐火车赶到朋友家中,激烈讨论彻夜未眠的桥段。
李陀、余华、苏童
年通常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转折点。这一年,中国文坛同时迸发出了“寻根文学”与“现代派小说”两束光芒,诞生了韩少功的《爸爸爸》、莫言的《红高粱》和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而更有意思的是,虽然同样认可年的转折点意义,可是,对于究竟是什么构成了这一转折,亲历者们怀有不同看法。
冯骥才说,“年,真正的中国文学的头长出了一对漂亮的耳朵,一个是实验小说,一个是文化小说。”也就是说,在他看来,实验小说和文化小说共同推动了转折。
朱伟认为,韩少功那一年发表的《爸爸爸》《蓝盖子》和《归去来》构成了年的文学转折。而曾在“圈子”中心的李陀,则将文学转折与小圈子联系起来,认为正是因为小圈子持续不断地发酵,文学革命才发生了。他写道:“我敢说在在-年那段时间里,这种文学圈子遍布中国大陆,无所不在。它们像无数狂热的风柱到处游走、互相激荡,卷起一场空间的文学风暴”。
-02-
莫言的成名作是被“逼”出来的
余华最初学的是川端康成
今天我们回顾年代,会惊叹于莫言、余华、苏童等一大批年轻作家的横空出世。但倘若真正将时间拨回当初,许多作家的出场,并没有那么石破天惊。今天在文坛占据中坚地位的很多作家,早期作品的风格颇有些令人意外。而他们创作转变的契机和轨迹,都在朱伟的这部书中留下了有趣而鲜活的印记。
朱伟写到,莫言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其实是“逼”出来的。当年,莫言入选为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的第一届学员,同学中最出名的是《高山下的花环》的作者李存葆。开学后,班上专门开会讨论李存葆的新作,在一片赞扬声中,唯有莫言坦率地唱了反调,而且言语中毫不客气。这个出言不逊的毛头小子,自然引来了众人的不满:只会说别人,自己又能写出什么呢?正是在这样的压力下,莫言一口气写出了《透明的红萝卜》,他要用一部作品来“争一种东西”。
▲年的莫言
在此之前,莫言只发表过四五个短篇小说,处女作《春夜雨霏霏》写的是一位“军嫂”向守岛部队的丈夫表达思念之情。用朱伟的话说:“如果只看他刚开始的短篇,会觉得很稚嫩,觉得他完全不可能成功。”但《透明的红萝卜》年发表在《中国作家》上,“真有一下子耀亮文坛的感觉”。朱伟正是因为这部作品,认准了莫言。在他看来,“还没有人能将意象表达出这样一种凹凸感夸张的油画般的感觉”。在那以后,他骑着自行车一次次赶往魏公村军艺的宿舍找莫言,之后《爆炸》《红高粱》都是经他之手,在《人民文学》上发表。
“所以每一个作家都有一个契机,看自己是不是遇到自己合适的写作方法。”朱伟说。
余华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余华最初在《北京文学》上发表的小说《星星》,写的是一个不合群的男孩在成长过程中的孤独和忧伤,这篇文章在朱伟看来“矫情稚嫩”,是一则叙述直白的“习作”。后来与余华聊天时,他告诉朱伟,自己最初深受川端康成的影响,因为《伊豆的舞女》而开始创作,所以走的也是细腻敏感的路子。但在朱伟看来,余华不是一个感觉特别细腻的作家,如果顺着川端康成的路子写,可能一辈子都出不来。
▲余华在法布里克
直到年,读到卡夫卡的《乡村医生》后,他才如同醍醐灌顶,明白小说原来可以这样写。这才有了年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余华脱胎换骨,一跃成为最耀眼的新生代作家之一。
从这些“蜕变”轨迹中我们可以看到,思想的解放和活跃,海外文学的大量引进和传播,对于作家们产生的深刻影响。可以说,正是改革开放所带来的这些改变,造就了八十年代的文学“黄金时代”。
-03-
朱伟犀利点评当代作家
评莫言
莫言的强大,就在他这种非凡的叙述繁衍力,我称它为“令人恐惧的发酵能力”。在年,他的才华就像冲决了闸门那样激扬迸射,飞珠溅玉,似乎只需一个意象繁衍,一部几万字的中篇小说,就如舒展地吐出一口长气而已。
评余华
余华的写作特点是“锋利”,砺乃锋刃,这锋利指他能锐敏切割出现实的断面,让你直视筋髓组织。好刀锋利不见血。
评陈村
陈村让儿子记住“父亲的村庄”,他说,“在你走向生命尽头的时候,自然也会有一两个你的村庄。人可能永远需要村庄,人在村庄中是坦然的。”村庄是精神寄付处,无论那里是贫困还是丑陋。
评史铁生
我一直相信地坛与他是建立了某种关系的。我能理解,他是如何在这里,于雨后满园草木的竞长声中,苦苦思索“生而本不平等”;如何在这里,在对游乐场上孩子们欢笑声的呆滞凝视中,找到抚慰自己的理由。在那些阅历无穷、伛偻着无需言语的古柏面前,才懂得了人生其实是如何不足道,是地坛的气场抚平了他心里的伤痕。
评王安忆
王安忆的中篇确实比短篇好,长篇又比中篇好。为什么?因为长度足够使她放松。她是一个马拉松选手,跑马拉松的人不宜短跑,靠耐力。王安忆就属于越跑越好的人,这是她的个性使然。
延伸阅读
《重读八十年代》
作者:朱伟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长按扫码购买本书
罗振宇罗辑思维、得到头条推荐。三联前主编朱伟作品。历时3年,逐字重读莫言、余华、苏童、史铁生、王安忆、王蒙、李陀、韩少功、陈村、马原50部以上经典。让你用一杯咖啡的时间读懂一位大师。
朱伟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微博粉丝万。
-年在《中国青年》杂志做记者、任文艺部编辑。
-年在《人民文学》小说编辑室任编辑、编辑部副主任。
曾在《人民文学》推出莫言、余华、苏童、刘索拉、阿城、格非等一大批作家。-年在《读书》杂志撰写《*小说一瞥》专栏,主编《东方纪事》杂志。因爱好古典音乐,年到三联书店创办《爱乐》杂志,并编著大型工具书《音乐圣经》。年9月起任《三联生活周刊》主编。代表作:《考吃》《有关品质》《微读节气》《四季小品》等。
参考资料:三联生活周刊(lifeweek)、界面文化(BooksAndFun)
采编
小象
▼点击跳转购买链接
赞赏
长按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公益北京有好的白癜风医院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imuasm.com/ssjj/2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