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

辉煌的亚历山大图书馆


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世上如果有天堂,那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图书馆是一个天体,它的正中心是任何六边形,它的圆周是无限的,这样灿烂、孤独、恬静、无限的图书馆才能永存下去。——J·L·博尔赫斯

古巴比伦是人类最初的学校教育摇篮,也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在公元前年,这里诞生了人类最早的一种“文明”——学校。“崇尚智慧,追求知识”作为一种风尚,在公元前年,又诞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图书馆。当时的人们认为“知识”是无比神圣的,因此把图书馆和高等学府都建立在神殿之中。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演变中,有实物可证的图书馆,是古希腊建立在雅典城邦的图书馆,而史料记载,世界最大的图书馆,是希腊人建在亚历山大城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古希腊文明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有些千丝万缕的关系)

马其顿帝国是古希腊文明的巅峰时代,在其占领埃及期间,年仅24岁的亚历山大大帝被誉为法老,称之为太阳神之子。拿破仑说:“我对于亚历山大最羡慕的地方,不是他的那些战役,而是他的政治意识,他具有一种能赢得民心的能力。”

亚历山大大帝师从亚里士多德,所学的政治、军事、天文、地理、经济、医学、哲学、艺术……等知识,是奠定其以后卓越功勋的基础,后人将其列为欧洲史上四大军事统帅之首(其他三位分别是迦太基·汉尼拔·巴卡,古罗马·凯撒大帝,法兰西·拿破仑)。

亚历山大大帝征战期间,建立了许多城市,并向这些地区传播古希腊的自由,民族平等,以及尊重女性等思想。而这些城市最终也都模仿着雅典城邦,建立了博学园和图书馆。

托勒密王朝以亚历山大城为中心,其版图南至现今的苏丹,北到塞浦路斯和爱琴海南部。王朝的统治者决意把亚历山大城建成像雅典一样,使自己的国家不但成为军事、版图的大国,也要成为文化强国。为此,他们仿效希腊,开始修建博学园和图书馆。

(托勒密王朝是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其管辖埃及地区的军队将领托勒密建立的王朝,埃及依然属于希腊人统治。所谓博学园,大致相当于现代科学院与大学的结合体,是研习科学和艺术的中心。为便于研习活动开展,博学园附近一般总会再修建一个图书馆。)

亚历山大图书馆修建在宫殿中,有宽大的藏书库,有敞亮的阅览室。后来,由于搜罗的图书太多,而图书又都是用莎草纸(古埃及人大约在公元前年发明的一种造纸技术,在阿拉伯帝国统治时期引入中国的造纸术,莎草纸逐步淘汰),体积太大,这个图书馆很快就难以容纳,又在离皇宫不远的奉祀希腊-埃及大神萨拉匹斯的萨拉贝姆神庙中修建一个分馆。主馆和分馆由国王任命的馆长统一管理,后人统称两者为“国王图书馆”或“大图书馆”。

为把图书馆建好,从国王到图书馆工作人员都想方设法搜集图书资料。他们通过采购、抄录、租借、翻译、编撰、骗取等多种手法,很快就搜罗和收藏了大量书籍的原著、抄本和手稿。数目究竟是多少,说法不一。

公元前3世纪上半叶执政的托勒密二世任命的图书编目人卡利马科斯说是49万卷。公元2世纪拉丁文作家格利乌斯则说是70万卷。这些藏书几乎涵盖了亚历山大帝国及周边一些国家几乎所有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的主要著作,计有希腊文、古埃及文、腓尼基文、希伯来文等多个文种。可以这样说,地中海沿岸地区当时所有重要文献几乎都汇聚到亚历山大图书馆,使其成为古代世界第一座最大的综合性图书馆。

史料记载,亚历山大图书馆唯一的目的就是“收集全世界的书”,实现“世界知识总汇”的梦想,所以历代国王甚至为此都采取过一切手段:下令搜查每一艘进入亚历山大港口的船只,只要发现图书,不论国籍,马上归入亚历山大图书馆。(世界史上所有强大帝国的崛起,没有一个是自我封闭、蔑视外来知识文化的)

通过各种正当不正当的手段,亚历山大图书馆迅速成为人类早期历史上最伟大的图书馆:拥有公元前9世纪古希腊著名诗人荷马的全部诗稿,并首次在图书馆复制和译成拉丁文字;藏有包括《几何原本》在内的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许多真迹原件;早在公元前年就提出了哥白尼太阳和地球理论的古希腊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的关于日心说的理论著作;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手稿真迹(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索福克勒斯);古希腊医师、有西方医学奠基人之称的希波克拉底的许多著述手稿;第一本希腊文《圣经·旧约·摩西五经》的译稿;甚至亚里士多德和阿基米德的著作手迹亦有留存。

此外,希腊人托勒密统治埃及时期许多的哲学、诗歌、文学、医学、宗教、伦理和其它科学均有大批著述收藏于此。极盛时据说馆藏各类手稿逾50万卷(纸草卷)。另外,由于四方学者纷纷云集此地,古希腊地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和诗人的埃拉托色尼,古希腊文献学家阿里斯塔克等不少历史名人都曾出任过亚历山大图书馆的馆长。而哲学家埃奈西德穆,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等在此讲学或求学,使图书馆享有“世界上最好的学校”的美名,并在整个地中海世界传播文明长达二百年以上。

亚历山大图书馆亚历山大图书馆亚历山大图书馆的消失同样充满了神秘。现今人们只知道传说它先后毁于两场大火。关于第一场大火流传比较普遍:罗马内战。公元前48年,罗马将军尤利乌斯·恺撒为追杀其劲敌庞培来到亚历山大城,随后介入埃及女王克娄帕特拉(埃及艳后)与其弟弟争权的内战。恺撒在后来撰写的《内战记》一书中说,自己的舰只不但较少,又被切断陆上的淡水供应。因此,他不得不对敌人实行火攻,下令烧毁敌人游弋在海上和停泊在船坞中的船只。恺撒只是讲到这些,而没有提及火烧战船是否殃及城中建筑。

同时代的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到过亚历山大城,在传世名著《论心灵的安宁》中说,在恺撒发动的这场战争中,有几万册书籍在亚历山大城遭焚烧。希腊历史学家巴鲁塔里克则明确地说,恺撒对敌人采取火攻,“大火在军用船坞蔓延,烧毁了大图书馆”。当时,图书馆藏书已有70万卷,据说有40万卷被烧毁。为弥补这一损失,恺撒后来将从其他地区掠夺的20万卷图书赠送给克娄巴特拉女王(埃及艳后)。

另一场战争是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发动的宗教战争。主馆遭焚毁之后,位于萨拉贝姆神庙院落中的分馆则保存下来。到公元年,狄奥多西一世就任罗马帝国皇帝。他为巩固自己的统治,一方面进行武力征讨,一方面颁布敕令,将基督教定为国教,要求所有臣民都成为基督教徒。为赢得这场宗教战争的胜利,他大肆迫害异教徒,捣毁其宗教设施。公元年,他下令拆毁亚历山大城所有异教教堂和庙宇。亚历山大城的基督教大教长圣·狄奥菲鲁斯带领狂热的教徒,随即将萨拉贝姆神庙夷为平地。位于其中的图书馆分馆难逃厄运,许多书籍或遭抢劫,或被放火焚烧。从此,有六百多年历史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就荡然无存了。

(下图为年重建后的新亚历山大图书馆)

亚历山大城的新时代

公元年,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与阿拉伯帝国将领阿穆尔签订了《亚历山大港条约》,拜占庭的军队从亚历山大港撤退,把东罗马最富饶的一个省区移交给了阿拉伯人。我们今天所谓的“阿拉伯文化”,无论是其历史渊源,还是基本结构,都不是阿拉伯人的。纯粹的阿拉伯的贡献,只是在其语言文字和宗教范围之内(然而其自身宗教也有一定程度的限制,因为伊斯兰教借鉴了犹太教和基督教)。

在新征服的两河流域、波斯、埃及等国土,不仅有肥沃的土地,也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发祥地,源于古希腊·罗马时代、伊朗时代、法老时代和亚述·巴比伦时代那些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也由阿拉伯人继承下来。这些地方的教育与科学研究,远远超过阿拉伯人,所以无论在艺术,建筑,哲学,医学,科学,文学,政体等方面,原来阿拉伯人什么都没有,一切都要跟别人学习。

因此在《古兰经》中训言:“知识是伊斯兰的生命,求知是全体穆斯林的使命;善问是学问的一半;求学从摇篮,直到坟墓;智慧是先贤的遗失物,无论在哪里发现它,就要拾起它。”清真寺就像是学校、教堂,图书馆的综合体,这也是阿拉伯人从一个文化层次低的闪族,成就伊斯兰文明并成为世界文化中心的原因。(从古巴比伦、古希腊,再到阿拉伯帝国,其认为知识、图书、教育都是神圣的,所以将这些与神庙、教堂结合在一起)阿拉伯人能够传承诸多的文明,也因为《古兰经》中的训言首先是要求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信仰。被阿拉伯人征服的民族与阿拉伯人的关系,就像被征服的希腊人同战胜的罗马人的关系一样,阿拉伯的伊斯兰教文化基本上是希腊化的阿拉伯文化和伊朗文化,在哈利法政府的保护下发展起来,而且是用阿拉伯语表达出来。

曾经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虽遭毁灭,但其象征的古希腊文明被完整的保存下来,并与多重文化相互交织,持续发展壮大。今天的欧洲之所以能够走出蒙昧的中世纪,正是得益于在十字军东征之时,从阿拉伯帝国抢走的书,学到的“文化”。所谓的文艺复兴,其实就是复兴“古希腊文明”,而在欧洲已经销声匿迹古希腊文化,在十字军东征掠夺之时,又以阿拉伯语的方式,重新展现在欧洲人的面前。

自由的讀書人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兰州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能好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imuasm.com/ssjj/199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