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

编辑学译介与出版的双重过滤和诠释谈


—/11/11—

PublishingJournal

栏目:编辑学/编辑工作

作者:张剑

出版科学

本文共字,

预计阅读时间为20分钟

中国当代文学承担着“描述中国和对话世界”的责任。追溯中国著名作家莫言作品在海外的传播历程,可发现日本翻译界和出版界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日本译介和出版莫言的文学作品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最初学者于杂志进行作品介绍,至译介后进行诘责,再到著名学者的力捧和推介;从特定出版社的参与,到后期大型综合出版社的介入,莫言作品数十年间在日本的传播走过了由试水、质疑到接受、认同的曲折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对莫言作品的译介和出版逐渐呈现译介书目最多、销售量巨大、译作载体高权威性和高学术性等特征。从这一角度来说,从译介和出版两个层面深入探讨莫言作品在日本近30年的传播情况,对于研究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之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莫 言 日本 译介 出版

在很多人的意识中,若中国当代文学承担着“描述中国和对话世界”的责任,那么,与中国共同走过上千年文化交流历程的日本则是中国当代文学最为重要的对外展示平台。在这一展示过程中,中国当代文学经由翻译和出版来实现向世界言说中国的目标。从这一角度来说,探视中国当代文学在日本的翻译与出版应该说是中外文学交流领域一个具有高度研究价值的视角。莫言是中国第一个走上诺贝尔文学奖台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可谓是中国当代文学中最为华彩的一页,在当代中外文化交流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于日本表现得尤为明显。据载,日本对莫言的受容早在20世纪80年代即已开始。从近藤直子在《中国语》上发表《莫言的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一文至今,莫言的作品在日本已被翻译、出版了54部之多,发行数量累计百万余册,居于中国当代作家作品在日本被翻译和出版数量的首位。这不仅彰显出莫言作品在日本的巨大影响力,也显现了日本翻译领域与出版界在推介中国当代文学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据此,本文从莫言文学作品在日本的译介与出版两个层面探讨莫言作品在日本近30年的传播情况,为研究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之历程提供借鉴。

试水中的认同与质疑

莫言作品在登陆日本之前经历了两年多的预热期,日本部分译者在这段时间内通过日本杂志对他及其作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年4月,日本著名出版社大修馆刊行的《中国语》的《文艺短信》栏目登载了由日本大学中国文学教授近藤直子写的《莫言的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一文,这是日本首度对莫言的正式介绍。作者对莫言小说的艺术性、思想性和实验性都给予肯定,认为“莫言细腻笔尖描绘出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观察世界的)眼镜。世界这个谜团,并不在世界那一侧,而在观察者这一侧。读者借着莫言观察世界的眼镜,可以从“文革”时期农村某个孤独的工地现场的风景中,看到一场闪耀的感官盛宴”。年7月,日本中央大学文学部井口晃教授在日本东方书店发行的中国研究专业杂志《东方》的《现代文学鉴赏》专栏,发表了题为《莫言的中篇小说〈金发婴儿〉》的评论性文章,文章列出了莫言从年至年初发表的16篇中短篇小说的目录,并通过对小说《枯河》的介绍分析了莫言的创作动机:“既不是对‘文革’时期的凄惨和权力的残酷进行告发,也不是揭露中国农村残存的‘黑暗面’。文章通过一名最终离世的少年的所看所想,描写了人生中无可避免的阴郁和无法估量、难以理解的黑暗——作者莫言的意图正在于此。”此后,年9月《季刊中国研究》登载了关西大学教授萩野修二撰写的《向绿色的挑战:从张洁到阿城再向莫言》。总体看来,这一阶段参与对莫言及其作品介绍的均为日本专门从事中国文学研究的著名学者以及专事中国图书出版和销售的知名杂志和出版社。这为莫言作品后来顺利进入日本并得到广泛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值得注意的是,对莫言作品的翻译和出版此时并没有跟随这种积极的介绍而启动,这应该源于日本当时出版语境的限制。当时日本出版业已市场化多年,相比于中国,它的出版视域更多集中于对市场需求的满足,对于出版外国初出茅庐的青年作家的作品通常会采取极为审慎的态度。另一方面,纸媒时代出版方在文学译介至出版这一过程中具有决定权,这也使日本翻译人士在翻译选材方面更倾向于考量出版方的意见。

年4月,对莫言持肯定态度的井口晃教授翻译了莫言的短篇小说《枯河》(枯れた河)并发表在当年《季刊中国现代小说》第5号刊,这是莫言作品在日本最早的译本,可以视为日本翻译界人士和出版界对推介莫言作品的第一次试水。查阅当时的资料可知,这部译作发表后表现平平,并未引起日本学界和评论界的







































白癜风遗传吗
云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imuasm.com/ssfz/54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