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阶梯教室里的桌椅还是两年前的样子。小小的圆弧形,塞下百儿八十个人。中间坐学生,两边满是听课的老师。
其实我还是很喜欢这样的氛围。小,聚气,有被包容的感觉。
所以两年前上《紫藤萝瀑布》,一进门就喜欢上这里。学校靠在同里,静思园边上。同里我去过一次,静思园没有去过。但是心底大地有数。吴江山水,似乎才能得水乡真传。这里水网密布,像极了我的家乡。
二
选择的是《思路要清晰》。一来因为自己主持的一个作文课题,二来想挑战一下自己。果然,语文就我一节作文课。压力骤然大了起来。这毕竟是大市的课改展示活动,既然是改革成果的展示,总要有点东西才好。
花了两三周,想不出一个道道出来。反复看叶黎明的《写作教学内容新论》和荣维东《交际语境写作》,有了点主意。写作教学的内容的确定出了源自课本之外,还要根据学生的教学实际;写作教学活动的开展立足于学生的写作实践和课堂语境下的生成。所以,就让孩子去写吧。写着写着就发现问题了;写着写着就生出智慧了。
于是就设计了以写为起点的课,再写里发现一件事情的构思问题;于是就选了莫言的两则材料,以区别一件事情的构思。不是让他成为孩子们的样板,而是让小朋友们发现材料的秘密。一件事的思路跟两件事的思路不一样,这样的区分,不知道孩子们能否意识到。
设计完成,到网上看见一些思路。有一开篇就拿出课内或者课外的材料作为范本的实录,比如把《散步》条分缕析,列出若干美点作示范。可是,这一定是孩子需要的吗?这是给听课老师看,给读者看,还是给学生学。
学生要不要学?如果不喜欢,可不可以有拒绝的权利。如果不能,你做的无非是豢养,而不是教育。
三
学校还成立了课改展示活动的小组。要求上课的老师集体备课,集体磨课。我没有开课前试上的习惯。总是在无尽的夜里,想着种种可能的情况,设计不一样的对策。等到凌晨时分,就有详细的实录出来。可是主任催得勤勉。想到那里的学生跟自己的相差甚远,还是按捺不住内心,就在前一天教室里试着上了两次。我想:这对我的学生是不公平的。因为他的老师可能只是把他们当做试验品,而不是真正施教的对象。
只是我的两个班级,都只是完成了我教学内容的一半。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优秀学生考量的往往比较周全,所以课堂上的表述会相对丰富,而相对薄弱的学生,可能他们更习惯于老师的倾述,课堂的速度便会快些。教室的后面依旧坐着常来听课的几个新教师。我曾让他们不打招呼,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这次想去问他们,可是课实在是忙,只能作罢。
不管怎样,还是得设计两种方案。不怕万一,就怕如果。
于是一个早晨,准备好一切,驱车几十里外的吴江。我曾经三度膜拜的地方,我来了。
四
很轻松的开头,让孩子放松了对我的警惕。我给了一条线索题目,让他们猜是班级的哪位同学。热情很高,等到我出示第三个选项的时候,已经有孩子能把人猜出来了。
这个时候让孩子们说一说,开学这么长的时间里,谁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热情依旧在,很多人喜欢八卦,很多人喜欢对别人作出评价。我知道人的心理,我们很多时候更愿意在意眼前的人,而忽略掉自己。
可是,等我让他们写一件事情来表现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同学的时候,问题出现了。小纸条上的呈现千奇百怪。很多孩子不知道老师的指令,或许他们根本没有能力概括事情;或许他们对同学了解并不深,根本无法知道同学的事情;也或许他们了解到的,他们并不认为是什么事情。
于是有的孩子还是在说同学的外貌。
于是有的孩子还是在死死纠缠着同学的性格。
他们很难想到什么叫做事情。
我一边巡视,一边后悔。如果当时在开始的线索题里面。放置一个选项,关乎同学的事件,是不是有一个样子可以让他们照搬。
当然,也有很多的学生按照我的思路在走。写事情。包括起因、经过、结果。或许这样的孩子就是跟老师有默契的孩子。而那些不明所以的,在下面的时间里,会不会茫然失措。
等还是不等?
我在边上加旁白。这是二十年前我就学会的一招。“我看见有的同学写得很好,把一件事情的开端、发展、结局都写得很清楚。老师的要求是写事,写能表现同学特点的事情。”这句话看似自言自语。其实就是在提醒学生的疏漏。当课堂教学陷入尴尬的时候,这样的言语能敲醒梦游的孩子而不漏痕迹。
可是,还是收效甚微。
或许,那些写错的索性就不愿意改了,将错就错吧;也或许,他们在写作的失落和恐惧里面。就像我们:很多时候,领导一说发年终奖,大家欢呼雀跃;一旦要谈到加班,便都兴趣索然了。
不能再等了。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我连那些跟我心领神会的学生都指导不了。但是那些没按照要求写的学生又不能不管不顾。所以我就选中了几个按照要求写事情提纲的学生表达。这样的表达我很喜欢,都在我的设计之中。他们都是平铺直叙,都是按部就班。现在看来,按部就班很好。至少可以把一件事情说清楚。而那些没有写提纲的孩子,对不起,我只能让你口头作文了!
就这样,慢慢地等,慢慢地磨。一个个故事一点点挤出来,一个个紧张而后放松的过程闪过。我很享受这样:不太流畅,但是完全原生;没有高潮,但是全部真实。
五
我们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孩子,这个是班级授课制的不足。即便如孔子,即使在那样的谈话中,他也不可能顾及到所有成员的感受。可是我们可以劲量考虑大多数。就像多年前看的一则小品:潮汐退去,一个孩子把落在海滩上的鱼往海里扔,有人笑他傻,说谁会在乎他这样做。孩子自言自语说:这条小鱼在乎。尽可能在乎每一个,就是课堂上的大善事。
趟过这个坎,所有的一切就按照设计生成了。
很多时候,基于写作过程的教学的难点就在于学生写作成果的千变万化,而教师的把控、调整,才是最最重要的。我很想找一篇范文,放在PPT上海吹一通,可是那时作家的作品,跟孩子写作的原生基础毫无关系。
他看到一朵花的美丽,但是他可能没法把自己变成一朵花。
六
说到材料,不由得想起那些惊喜。莫言曾经写过他的一位先人。书艺了得。莫言先生写了两件事:一件事是先人参加社饮,被人冷落。待到献艺的时候,在墙上挥毫泼墨,一气呵成。让人刮目相看,受为上宾。另一件事情是先人被人请去写字,又受人怠慢。于是四字只写了三个字就愤而回家。等到主人献礼谢罪,先人议瓦为笔,以碳为墨,成最后一字。主人拿回家去,四个字居然严丝合缝,配合细致。
本来出示这两则材料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确写两件事情的写法要各有侧重和详略。但是又怕陷入泛泛说教。学生读完两个片段之后,就不由一问:这两段文字能不能出现在同一篇文章里?再问如果这两段文字在同一篇文章里,孰先孰后?回头想来,这两个问题真是巧妙。一问在于找同:即为围绕一个中心选材;二是为了求异:两件事情谁轻谁重,各有计较。现场之上,学生争论不断,思维层次更新不断。讨论的结果愈加接近课堂设计的目的,如果一节课必须要有高潮,这里当是。
七
张文质说,教育的特征是慢。我觉得还要加一个,就是等。
不是守株待兔。四十五分钟比金子还贵重。
是苦心孤诣,是皓首穷经,是千回百转,还有是要靠那么一点运气。
有时候,一个机会闪过,你再回去找。即使能朔流而上,但是那种生硬、坎坷,让人难堪。
八
吴江是我的福地。
之前,我曾三赴鲈乡。
那年师陶杯颁奖典礼在吴江盛泽中学举行。我作为一等奖获奖代表参会。会上杨九俊先生的讲座,芮火才先生和诸位嘉宾的唇枪舌剑,让我如沐春风。后来去吴江教《紫藤萝瀑布》,我用全新的视角教学该文,引起叫好的同时也引发些争议。争议真好!于是就有了后来发在中语参上的案例分析文章。去年,在松陵,指教了平生第一节作文指导课。情动于衷,自然感慨良多,就写成文章,发在核心期刊,并被人大转载。这些点滴,就像水乡的涓涓溪水,细滋暗长。或许,只有曾生长在水乡的人才能沐浴到这样的滋润吧。
不由得想起故乡后三河的湖水。它从洪泽湖居高临下,在小城边上歇脚。然后又毫不犹豫入长江,下江南。或许,这里的水也混合了家乡的因子,就像我们的教学,不论在哪里,都能找到最初的本源。
吕新平
赞赏
人赞赏
长按哪个医院看白癜风好治愈白癜风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imuasm.com/ssfz/1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