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水母 > 水母的繁衍 > 书山觅宝签售莫言为什么张宏杰写的历史好
当前位置: 水母 > 水母的繁衍 > 书山觅宝签售莫言为什么张宏杰写的历史好
张宏杰的笔总是能如此轻松地割开时间帏幕,让那些本来离我们极其遥远的历史人物的气息甚至体温扑面而来:
“吴三桂真正过人之处在于他的处事能力。他情商极高,善于感觉别人的情绪变化。不论什么场合,他都能镇定自若。在战场上,他表现出的勇气和沉着使他能赢得所有军人的尊重,而在社交场合,他的沉稳风度使他能够永远成为人群的中心……虽然年纪轻轻,又是名门之后,可他身上见不到一点儿纨绔之气,和任何人交往都是一派和颜悦色,彬彬有礼。”
写历史人物就像写自己身边一个极熟悉的朋友,这种笔法本身就是一种能力。或者说,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张宏杰的作品之所以呈现出一些特别之处,原因就在这里。
张宏杰不是从政治、道德或者学术的角度,而仅仅是从人性的角度去接近古人。他不批判也不仰视,他只是抱着悲悯之心,替他笔下的人物设身处地,悲欢与共。也仅仅因为此,那些在历代史书中伟大或者邪恶得光怪陆离的历史人物被他还原成了可以信赖的人,与以往的描述面貌迥然不同。
比如说,在我们心目中汉奸的代名词“吴三桂”三个字,经过他的笔墨滋润,一变而成了一个“外表兼具北雄南秀”的美男子,一个在战场上冷静、坚决,无与伦比的战士,一个曾经视荣誉如生命的忠臣孝子,一个在历史夹缝中被挤压被扭曲的痛苦灵魂。
再比如,那个历来被认为凶险、狡诈、处心积虑的大太监魏忠贤,在剥去历代史家的层层曲解之后,在他的笔下剩下的是一个憨厚粗朴、待人真诚的“傻子”。这个“傻子”原本胸无大志,素来在太监中被欺负被嘲弄,直到五十二岁了还仅仅满足于做一个“伙食管理员”。谁承想机缘巧合命运捉弄,他居然被颠簸到大明王朝权力结构的最高点进行了一番手忙脚乱漏洞百出的表演。
这些结论真是触目惊心,但过程却是层层深入的。张宏杰不是刻意地翻哪个人的案,他只是把这些历史名人所做的那些匪夷所思的伟大或者邪恶的事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用人情伦理的平常心去推理,结果却是顺理成章,让我们感觉到如果我们生在那个时代,也许我们也不得不如吴三桂那样无情。这些大伟人或者大恶人,其实都是命运之流中苦苦挣扎的可怜人,和你我一样。在阅读中,你不得不和他们一起痛苦、战栗和呻吟。在河北保定的军营中,我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图书管理员,培养起了对历史书籍的阅读兴趣,但是从那时起到现在,我很少读到什么历史读物能像张宏杰的这些作品一样给我带来这样大的阅读快感。
把这些作品归到某种文学体裁,是件挺困难的事。这些东西不是小说,不是散文,也不是时下流行的历史报告文学,甚至还不是人物传记。但是,毫无疑问的是,这些东西都流露着天然的文学品质,因为它的出发点是对人性和命运的关心。借用张宏杰自己的一句话,“关心历史其实是关心自己”,他对这些古人的性格和命运的兴趣里,无疑包含了对自己的兴趣。张宏杰解读古人就如同解读自己,既小心翼翼又深入彻骨。
“人是太复杂的一种动物,其复杂程度有时让人类自己也瞠目结舌”(张宏杰语)。我相信,张宏杰对人性的复杂一定有着科学家般的浓厚兴趣。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不会有太多的大风大浪,不会有太多的悲欢离合,体验到的和经历过的事毕竟有限。即使是最杰出的小说家,想象力也只能在经验的边界里飞翔。因此,人性的侧面在现实中表现得是非常有限的。
但是在历史这个壮观的剧场里,人性却有机会表现它平庸生活中难得展示的一面。因为在漫长的历史中,各种各样出人意料的事情都已经发生过了:改朝换代、家破人亡、非同寻常的诱惑与考验、传奇般的危机和奇遇。在张宏杰的这本书里,好像上帝为了分析出人性的每一种成分,它老人家进行了千奇百怪的实验:它把吴三桂放到明清易代的大背景下,看着他的人格结构在历史重压下如何抵抗、伸缩、变形、扭曲、断裂。它把魏忠贤这样天姿平庸的人推向社会制高点,看他在这个让人眩晕的高度上如何忘乎所以、丑态百出。他把海瑞这样的道学先生放到纷纭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去,看他无望的坚定顽强和可悲的下场。任何一个小说家极尽想象力,也写不出这样精彩的剧本。这些剧目对七十年代生人张宏杰来说是如此具有吸引力,所以他循着对自己性格和命运的关心闻声而来,来到了这里,做了这冷清剧场内的一个有心的看客。
张宏杰是个观察和记录的高手。他冷静细致的笔法,把人性的复杂、深奥、奇特、匪夷所思出人意料而又情理之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原本熟悉的历史事实在他的笔下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新鲜而又迷人,让我们这些历史书页背后的观赏者触目惊心、目眩神迷、欲言又止。当历史扑面而来,我们只好在造物者的深刻面前一再确认自己的浅薄。
选自:张宏杰《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作者简介:张宏杰张宏杰,年生于辽宁建昌。百家讲坛特邀主讲嘉宾、作家、历史学者、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著有《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坐天下很累》、《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等。签售书籍(四种)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张宏杰著
重庆出版社出版
平装定价39.8
本书内容主要写乾隆时代的得与失,作者通过对乾隆时代的解构,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盛世”图景,同时深刻揭示了近代中国失落的秘密。乾隆统治下的中国,纵向比,是中国之前几千年历史中人口最多、国力最盛的时期。横向比,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盛世,毫不为过。乾隆时代创造了空前的政治稳定,养活了数量空前的人口,奠定了今天的版图。但是,作者从更深的层次看到,表面的繁荣昌盛背后,隐藏着的,是巨大的危机。
乾隆在位六十年,正好是英国经历了产业革命的全过程。乾隆十三年(年),孟德斯鸠发表了名著《论法的精神》。乾隆四十一年(年),美国宣布独立。乾隆五十四年(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而在地球的另一端,乾隆皇帝沉浸在“盛世”的梦境中不能自拔,想尽一切办法维持他的封建统治。可以说,中国在这个时期,错失了与世界文明接触的机会,没有赶上世界发展的大潮。这直接导致了中国接下来的持续衰落,甚至沦落为“东亚病夫”。另外,本书还对乾隆的出身个人生活,性格等做了介绍。
目录
第一章帝国遗产的继承人一被八字决定的历史/二毫无心理准备的接班/三转变帝国的航向/第二章盛世的保障——集权一政治改革的牺牲品/二驭臣之术/第三章统治风格剧变——孝贤皇后之殇一长恨歌/二乾隆十三年的风暴/第四章权臣的结局一张廷玉的过人之处/二被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第五章盛世之巅一“以民为本”/二“盛世”的武功/三“盛世”的四个支点/第六章文字狱——盛世须用重典一打击“越级上访”/二儒家治国理想的破灭/三消灭记忆/四大清的“精神文明建设”/五由驯身到驯心/第七章盛世的崩坍一尹壮图的奏折/二大规模动荡的前奏/三帝王私欲/四和珅与议罪银/五腐败集团化/六君臣赌局/七中国人的“盛世梦”/第八章鸦片战争的种子一世界留给中国的最后一个机会/二英国人眼中的“康乾盛世”/三帝国的遗传基因/第九章烈日余晖一权力平稳交接/二“千古第一全人”/三太上皇/跋:乾隆皇帝的外表、性格及传说/
《给曾国藩算算账一个清代高官的收与支(湘军暨总督时期)》
张宏杰著
中华书局2
平装定价45
京官时期,曾国藩立下了“不靠做官发财”的铮铮誓言。其实,这多少有点放空炮的意思。因为想发财也没什么机会。那曾国藩管理众人皆知的腐败的晚清军队以及任总督期间还能做到这一点吗?即使他能做到,他的家人能做到吗?他是怎么对待身边工作人员的?《给曾国藩算算账:一个清代高官的收与支(湘军暨总督时期)》对清军的俸饷制度及总督的收支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陋规的产生原因及详细情况做了说明,也通过史料梳理了他在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任上的具体收入与支出。
目录
序一戴逸序二葛剑雄绪言为什么要研究曾国藩的收入与支出第一章 “不要钱”的“大帅”第一节 晚清军营的腐败第二节 曾国藩的厚饷政策第三节 曾国藩湘军时期的经济生活第二章 曾国荃的贪婪与收获第一节 从眼里揉不得沙子到闭一只眼第二节 曾国荃的贪婪与收获第三节 曾国荃在天京到底收获了多少第四节 诸将皆富,大帅独贫第三章 清代总督的收支结构第一节 两江总督的权力和职掌第二节 总督的合法收入及支出第三节 陋规的性质和边界第四章 整顿官风与裁撤陋规第一节 如何亮相第二节 管理身边工作人员第三节 裁撤陋规与整顿官风第五章 既清又浊的总督生涯第一节 总督的生活水平和对家人的约束第二节 清与浊:总督生活的具体支出第三节 小金库:总督期间的收入来源第六章 晚清督抚群体的经济生活概况第一节 晚清督抚的三种类型第二节 李鸿章的财第三节 左宗棠的经济生活第七章 曾国荃的乡绅生活和湘乡曾氏的最终规模第一节 曾国荃的乡绅生活和经济实力第二节 曾国藩对两位弟弟的约束和劝诫第三节 曾氏十堂第四节 曾国藩的晚年生活及身后事四个结论第一节 陋规的生长过程第二节 廉政建设的几块基石第三节 非典型清官曾国藩第四节 湘乡曾氏家族的代表性后记参考文献
《给曾国藩算算账一个清代高官的收与支(京官时期)》
张宏杰著
中华书局2
平装定价38
《给曾国藩算算账一个清代高官的收与支(京官时期)》重点讲述了晚清时期曾国藩任京官时期的收入来源。这些收入中,哪些是国家俸禄,哪些是灰色收入。其支出中,哪些用于生活,哪些用于送礼。通过细节恢复了曾国藩的生活状况——生活水平如何,吃什么样的饭,住什么样的房子,坐什么样的车子。同时,作者的文笔还深入到了晚清社会的很多侧面,比如清代督抚衙门的运转、官场潜规则的具体运作方式,等等。
序一戴逸序二葛剑雄绪言为什么要研究曾国藩的收入与支出第一章长途拜客:曾国藩如何筹措"进京资本"第一节从庶民家庭到绅士阶层的艰难突破第二节曾国藩入京为官的资本筹措第二章道光二十一年京官曾国藩的收入与支出第一节京官生活的开始第二节清代京官的薪俸结构及道光二十一年银钱比率第三节道光二十一年曾国藩的支出结构第四节曾国藩弥补赤字的渠道第五节理学修养与曾国藩"保持清节"的关系第三章典试四川的"巨额灰色收入"与京官后期生活第一节典试四川的"巨额灰色收入"第二节回不起家的侍郎第三节告别京师第四章清代京官群体的生活状况第一节京官生活的普遍状况第二节那桐:优裕豪奢型第三节刘光第:清贫刻骨型第四节李慈铭:穷而奢型第五节曾国藩李慈铭收入支出结构对比第五章湘乡曾氏的乡绅生活第一节湘乡曾氏交往层面的提升第二节曾麟书的绅士功能第三节曾国潢通过发挥绅士功能所获收入第四节曾国藩对曾国潢的约束两个结论第一节清代京官收支的畸形结构第二节传统俸禄体系的"补丁机制"后记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张宏杰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2
平装定价45
本书选取了七个能够全面反映大明王朝运作规则的人物:一个皇帝:朱元璋;一个篡位者:朱棣;一个清官:海瑞;一个太监:魏忠贤;一个造反者:张献忠;一个叛徒:吴三桂;一个忠臣:郑成功。以文学化的笔法描述七个人物在历史场景与文化中的境况,剖析其生命历程背后难为人知的艰辛、焦灼和不得已,展现出大明王朝既强大又虚弱、既意志决绝又精神涣散的全貌。
这“七张面孔”是皇帝朱元璋、篡位者朱棣、太监魏忠贤、清官海瑞、叛臣吴三桂、忠臣郑成功和造反者张献忠。七个人,七个侧面。这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明王朝封建专制制度的完整图像。我想,这样的组合就很有意味,足够爱历史、爱思考的人去看、去想了。——章诒和
目录
章诒和序(原版序言)——
丁东序(原版序言)——
历史的惯性:朱元璋——
龙爪上的泥土/
初生鳞甲/
练就帝王心/
龙椅上的农民/
一、均平天下/
二、构建乌托邦/
三、结网的蜘蛛/
四、思维格式化/
甲、禁止奇装异服/
乙、化民成俗/
丙、学《大诰》运动/
权力的奥秘:朱棣——
偏执症患者:海瑞——
一个开得过分的玩笑:魏忠贤——
在劫难逃:张献忠——
无处收留:吴三桂——
血液里的海水:郑成功——
历史比小说更好看(原版后记)——
签名活动名单
余世存、熊召政、刘心武、邢小利、方继孝、张梦阳、杨先让、蓝英年、周伦玲、孙越、程青、李银河、刘慈欣、张冠生、丰一吟、沈昌文、雪漠、安武林、曹文轩、高建群、子张、彭玉平、阎连科、程维、盛可以、张元济(钤印)、范笑我、郑也夫、汪朗、王干、韩石山、刘云虹、赵玫、陈希我、阿来、叶兆言、万君超、范小青、王叔重、陈含素、李辉、钟桂松、宁肯、裘山山、季羡林(钤印)、汪曾祺(钤印)、乔叶、刘庆邦、王稼句、萧耳、白峰、迟子建、林贤治、许辉、阿丁、刘春、陈东东、文洁若。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imuasm.com/ssfz/1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