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8720470.html一个人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坚持做好事。
因为做好事不仅可能会费钱费力费时间,
而且还可能会处理不讨好,引起人的误会。
但江苏仪征的一名电工做到了。
23多年的时间里,
他帮助了15个有残疾人的家庭。
不仅如此,有3个孤寡老人临终时,受到了他的关怀。
还帮多个家庭代交电费。
累计为他们垫付的电费,达到了12万之多。
这一切开销,都源自他那微薄的工资。
为了让村民们不担忧,
他撒了个善意的谎言:
“国家为困难家庭出了贴补电费的政策。”
这一“骗”,就是23年。
被村民发现后,他却责备自己的女儿:
“看你,把这点事弄得人尽皆知。”
这个电工,就是“全国道德模范”周维忠。
01善意的谎言
其实周维忠的家庭条件并不好。
家里兄妹4个,因为贫寒常常会吃不饱饭。
无奈,他们只好决定外出借粮。
但兄妹几人谁都抹不开面,都感到难为情。
所以最后只能决定。
谁抓到就由谁去外面借粮食。
可能也正是因为家境贫寒,
周维忠初中毕业后,有两条路摆在了他的面前。
一是继续上学,学习更多的知识。
二是放弃学业,挣钱贴补家用。
经过慎重的考虑后,他选择了后者。
只不过他受了幸运女神的青睐,在电力部门做了名电工。
在那个年代,电工在民众眼里,毫无疑问是个“铁饭碗”了。
而周维忠的工作也还算简单,就是挨家挨户地去催缴拖欠的电费。
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揭开了他做了20多年好事的序幕。
年那年夏天,天气炎热酷暑难忍。
周维忠则被单位领导叫到办公室:
“小周,沿江村有户人家拖欠电费很久了,你辛苦一趟,去催缴下吧。”
受到指派后,周维忠没有任何停留,便赶往了拖欠电费的村民家里。
可他刚来到村民的家里,便被眼前的状况给触动:
只见这个村民家里实在“惨不忍睹”。
不光房屋墙壁多处开裂,就连屋顶都破烂不堪,有几处居然还漏光。
屋里更是凄惨,最值钱的东西,就是堆在墙角的3袋大米了。
看到如此情景,周维忠眼睛湿润。
他忽然想到了自己小时候,因为家庭贫寒经常饿肚子。
最后无奈,只好到处借粮,最后吃百家饭长大。
而这位村民看到周维忠,心里明白是收电费的。
但他家中的环境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于是愧疚地告诉周维忠:
“师傅,实在不好意思,家里实在没钱了,要不您看能不能用大米顶电费?”
村民的话让周维忠从回忆中回到现实。
看着眼前的村民,他询问家里是不是有什么困难?
经过一番询问后,周维忠才得知:
这位村民右眼意外失明,而妻子和儿子又有智力障碍。
一家人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他种地勉强糊口。
听到这,周维忠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他有过穷人的经历,所以他知道穷人的难处。
片刻之后,他将催缴的话变成了一句善意的谎言:
“大哥,我不是来收电费的。是国家针对贫困家庭出台了贴补电费的政策,我过来只是通知你一声。”
彼时的他已经决定,要替这位村民把拖欠的电费缴上。
但又不能直截了当地说,因为这样会让村民的自尊心受损。
所以他便编了个谎言。
而这位村民一听,顿时喜出望外:
“真的吗?那可真是太好了。”
很显然,村民并不相信,所以再三地向周维忠确认。
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村民十分激动:
“太好了,这下再也不用担心会停电了,谢谢国家!”
就这样,一个善意的谎言就此撒下。
但让周维忠没想到的是,这个谎言他会撒23年。
02孤寡老人眼中的“电儿子”
周维忠不仅仅是帮村民垫付了电费而已。
他知道了这位村民家里的困难之后,便主动担负起了照顾他儿子的重担。
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饭量大。
所以周维忠每月都会买点肉,炖好之后送到村民家里。
孩子因为智力有缺陷,所以生活不能自理,导致个人卫生极差。
周维忠则定期带他去理发、洗澡。
久而久之,村民都笑称:
“周维忠这是认了个干儿子。”
每次听到这样的话,周维忠也不辩解,只是憨憨的一笑。
而孩子也被感染,见到周维忠就喊:电。
就这样,他成了这个村民家的“第四个成员”。
另一方面,周维忠的谎言在村里传开。
很多村民都听说了困难家庭能享受电费补贴。
这让一些困难家庭,以及家里有残疾人的家庭深信不疑。
他们纷纷找到周维忠,让周维忠帮自己申请电费减免。
这一下周维忠犯了难,但看着眼前的村民,他实在不忍心出言拒绝。
于是,他垫付电费的家庭,从1户变成了15户。
而随着周维忠与沿江村困难家庭的接触,他了解到了村里人大多都是留守老人。
因为在那个年代,没有多少年轻人愿意留在村里,大多都外出打工去了。
所以便刻意调整了自己上下班的路线。
每天上班他都会提前40分钟出门,为的就是在村里转一圈。
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照顾村里的留守老人。
能够给他们一些心灵上的安慰。
慢慢地,村里的老人被他打动。
只要他一到村里,老人们就会拉着他聊天。
久而久之,他又有了个“电儿子”的称号。
年秋天的一个早上,周维忠照例从村中“路过”。
当走到一家老人门前的时候,细心的他发现了反常的地方。
按照老人的习惯,当时他应该坐在家门口才对。
但彼时老人的家中大门紧闭,哪还有老人的影子?
就这样,越想越不对的周维忠调转方向,返回到了老人家门前。
他轻轻地敲了几下门,并大声呼喊:
“老伯,你在家吗?”
喊了半天都没听见屋里回应,这让周维忠心急如焚:
“不会出什么事了吧?”
想到这,他一边呼喊一边推门而入。
刚进门,他就看到了老人蜷缩在床上,双手捂着肚子,脸上露出了痛苦的表情。
周维忠来不及多想,赶紧掏出手机拨打了急救电话。
最后经过检查后,医生给出了诊断结果:
“老人是急性肾结石,需要马上住院治疗。”
听到需要住院,老人连忙拒绝:
“不行,我不方便住院,医生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
原来,他是村里的孤寡老人,家里只剩下了自己。
如果住院的话,他怕没有人照顾,而且他也没钱去请护工。
老人的担忧,周维忠又何尝不知?
他连忙安慰老人:
“您这个病可不能有一点马虎,还是住院吧,我来照顾您就行。”
医生也在一旁劝慰:
“老人家,您儿子说得对,您这个病可不能耽搁。”
老人还想拒绝,但想到自己的病,最后还是哽咽地说道:
“那就听孩子的吧。”
医院住了7天,医院忙前忙后照顾了7天。
出院后,周维忠还时常买水果和蔬菜到家里看望老人。
老人深受感动,逢人就夸周维忠,说他有个“电儿子”。
其实把周维忠当“电儿子”的,不止这一个老人。
村里还有个高位截瘫的老人。
为了能够照顾到老人,周维忠每天都会去老人家里照料。
天天去帮老人擦拭身子、换床单。
老人虽说不出话,但心里是明白的。
在老人弥留之际,他瞪大了眼睛,直勾勾地看着天花板。
村民们知道老人心中所想,赶紧给周维忠打电话,让他来看老人最后一面。
周维忠赶到后,老人眼角落下了眼泪,缓缓地闭上了双眼。
老人去世后,周维忠又跑前跑后为其办身后事。
非但如此,对老人生前拖欠的电费,周维忠都自掏腰包结清。
周维忠的举动感动了村民,纷纷感慨:
“老人省钱孤苦伶仃,谁知在晚年收获了个“儿子”,也算有福了。”
对村里的老人而言,“电儿子”宛如自己亲儿子一般。
但对周维忠来说,“电儿子”这个称呼就是个责任。
他也将这个责任担负在肩上,照顾着村里的孤寡老人。
而且还为3个老人办理了身后事。
03妻子眼中的“烂好人”
周维忠为沿江村的村民,奉献了自己的所有。
但他本也不是富裕的家庭,家中老小全靠自己养活。
这所有的开支,都源自他那绵薄的工资。
所以,他每个月的工资到最后都分文不剩,是个典型的月光族。
周维忠的妻子对此颇有怨言。
他在村民眼中是个“电儿子”,但在妻子眼里就是个“烂好人”。
妻子不止一次的埋怨:
“帮人也得有个度吧?总得知道适可而止吧?
我们自己家都还有老小,处处都得花钱。”
面对妻子的埋怨,周维忠心中又何尝不愧疚?
“咱家的日子苦我知道,可人家比咱们更困难。
不帮他们一把,在良心上我过不去。
想当初,如果没有村民的百家饭,我可能早就饿死了。
如果没有如今的工作,我们又怎么能过上现在的生活。
让你跟着我一起受苦,是我对不起你。”
在丈夫一次次的道歉中,妻子就算有千万怨言,最后也只能化作一声叹息:
“唉,怪就怪我找了个烂好人,但愿你这好人会有好报。”
周维忠的“好”并没有白费,它化作了无数村民的信任。
沿江村有个粮食加工厂。
有一次,忙的前脚踩后脚的加工厂老板陷入两难。
他在犹豫要不要去镇里缴电费。
如果去缴,那来加工粮食的村民就会白跑一趟,
如果不缴,停电了就会耽误事。
这事不知道谁告诉了周维忠,他主动找到了老板:
“哥,电费我替你去缴,你踏实地给村民加工粮食吧。”
老板一听,连忙拿出存折交给了周维忠,并且连声道谢。
一时间,这件事在沿江村被传开,众人纷纷找到了周维忠。
前文提到沿江村中大多都是留守老人,他们大多都腿脚不便。
镇里离村里有太远,来回都得大半天的时间。
所以他们找到周维忠,希望他能够帮自己代交电费。
为了方便行事,老人们将存折都交给了周维忠。
有的甚至还拜托周维忠给自己设置密码。
整个村有多户人家,托周维忠代缴电费的最多时超过了户。
经他手代缴的电费,总数超过了万。
但即便是这样,周维忠多年来都没有出过一丝差错。
对村民而言,他们相信周维忠,相信沿江村的“电儿子”。
到最后,代缴电费甚至变成“跑腿”。
不仅要给老人买药,甚至还会帮贫困家庭置办年货。
本来妻子对他充满了怨言,但看到丈夫置办年货的样子,妻子心软了。
因为周维忠不会讲价,连一句“能便宜点吗”都讲不出口。
但她妻子却是讲价的好手,经常跟商家讨价还价。
最后往往能把价格砍到最低。
因此,周维忠每到年关,都会主动抢着做家务。
妻子看着好笑,但又装作淡定的样子:
“马上年关了,你有没有什么要买的。”
而周维忠每次都会递上清单,妻子看到后也会“埋怨”。
“怎么这么多?你跟我一块去,负责拿。”
说完,夫妻二人互相对视,然后捧腹大笑。
04“谎言”被“揭穿”
年,周维忠的女儿在家收拾时,发现了一个小木箱。
她心生好奇,便打开了箱子,箱子中的物品让他感到惊讶。
只见箱子里满满的全是存折,还有缴纳电费的单据。
女儿心生疑惑,便询问父亲到底怎么回事。
看到满脸狐疑的女儿,周维忠才不得不将实情说出:
“存折都是沿江村村民的,让我们帮忙缴纳电费。
而电费单据,是村里贫困家庭的,电费都是我垫缴的。”
妻子听到后,也在一旁调侃:
“你爸呀,是经济上的穷人,精神上的大富翁。
别看咱家家徒四壁的,可沿江村的村民们,没有一个说他不好的。”
听完父亲的故事后,女儿深受感动,便把这个故事发到了网上:
“我一直纳闷为什么爸妈不装修家里,直到今天我才知道。
原来我爸一直用工资帮助沿江村的贫困家庭,还编造了个可以享受国家贴补的谎言。
他虽然是个普通的电工,但却是我伟大的爸爸,他叫周维忠。”
这个故事一经发表,便在网上引起了惊涛骇浪。
在媒体的宣传下,越来越多的人都知道了周维忠。
民众也被周维忠所感动,自发性地在点赞、转发。
沿江村的村民们知道后,更是震惊。
他们没有想到,原来这23年来,是周维忠一直在帮助自己。
一时间,村民们心中百味交加,有愧疚、有感谢,更多的是感动。
于是,他们出钱给周维忠做了面锦旗,送到了他的单位。
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之后,周维忠的事迹也感动了单位领导。
他以周维忠的名义,建立了一支“党员服务队”,以此来帮助更多的困难家庭。
知道这一切后,周维忠还责怪自己的女儿:
“看你,把这么点事弄得人尽皆知。”
片刻之后他又懊悔:
“也怪我,忘了嘱托你要保密了。”
05结语:
好人终归有好报。
周维忠的事情感动了无数的民众。
在年时经过评选,周维忠被评选为“全国劳动模范”。
次年7月,他又入选了全国助人为乐模范的候选人名单。
但这一切,周维忠都不在乎。
他把奖金全都拿了出来,用于构建沿江村的建设。
如今,在沿江村提到周维忠。
民众纷纷都会竖起大拇指:
“他是个好人,他的话我们都信服!”注:原创不易,抄袭、洗稿必将深究。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imuasm.com/ssfz/10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