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文学从创作主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文人作家文学,一类是民间口头文学。这两大文学系统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学的大观园。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掀起一阵文学寻根的思潮,因此一系列作家纷纷响应,如李陀、韩少功,阿城,李杭育、汪曾祺等,他们认为“文学有根,文学只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企图重铸民族魂。后来又纷纷涌现许多作家,如贾平凹、张炜、莫言、冯骥才、阎连科等作家,他们以现代意识关照历史,在文学创造既有中国文学传统的手法,有运用了象征、暗示抽象、感觉等现代拍技法,从而乡土文学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本文以《生死疲劳》为例,旨在探讨民间文学对莫言小说创作的影响,从而阐发出在新时期下的作家文学依然深植与民间文学这一普世真理。
一、耳朵与心灵阅读下的口头文学传统的滋养
1.童年乡村经历的沉淀
莫言曾说:“我为什么成了一个这样的作家,而没有成为海明威、福克纳那样的作家,我想这与我独特的童年经历有关。我认为这是我的幸运,也是我在今后岁月里还可以继续从事写作这个职业的理由。”
莫言出生于山东高密大栏乡平安村,这是一个物质贫乏、知识落后的小村庄,这种环境也正是为口头文学提供了丰饶的土壤。鲁迅说:“诗歌产生于劳动之中,小说产生于休息之时”,人们识字不多,因而在劳动与闲休之时,在娱乐、求知欲的诉求下,许多栩栩如生的故事被创造出来,从而口耳相传。一个深切感受饥饿的孩子,对知识更为敏感,莫言从小听了诸多奇闻怪事,传说故事,是一部活着的《聊斋》。正如莫言所说他儿时听过的故事足够他书写一辈子,而《生死疲劳》中描写的六道轮回、阴曹地府等逼真而富有奇幻色彩的描写正是来源于这种用“耳朵的阅读”。
2.故乡地域文化的启发
莫言的家乡高密,古时属于齐地,依山而傍海,这种阻隔而开放的丘陵地带,正是滋生神怪故事、灵异传说的温床。孔子、墨子、孟子都出生于山东,奠定了齐鲁大地厚重的文化根源。蒲松龄也生长于斯,其作品《聊斋志异》更是对莫言影响巨大。作为《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发生地之一,更是演绎着英豪与绿林,其传说流传至今。加之这片宽容的土地上也生长着诸多灵异之物,如刺猬、黄鼠狼、蜘蛛、狐狸等,为人们谈论狐媚鬼怪也增添了许多元素,同时《生死疲劳》中对灵物的描写,可能也是受其潜移默化的结果。
正是这一片大地为莫言的文学之梦插上了天马行孔的翅膀,使其笔下的高密东北乡在文学世界中熠熠生辉。
二、民间立场下的叙事姿态与叙事风格
1.说书与说唱技艺的继承与发展
莫言文革时读了大量“闲书”,如《吕梁英雄传》《烈货金刚》《林海雪原》等红色书籍,也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这样的古代经典。这些小说、茂腔以及村中老人讲述的英雄故事,极大的丰富了莫言的精神世界,同时塑造了莫言的英雄情怀与绿林主义,在《生死疲劳》中虽然不显现,但从另一个层面莫言小说创作深受福克纳与马尔克斯的影响,但同时又具有东方传统叙事烙印,正是对童年那些闲书的致敬。《生死疲劳》正是一种大撤退式的写作,作者采用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叙事方式,如民间说书艺人一般声情并茂时而酣畅淋漓,时而娓娓道来的讲述了西门闹经过驴、牛、猪、狗、猴、大头婴儿的六道轮回,跨越50年的中国农村发展进程。除了说书艺术外,书中大量引用民间曲艺,如快书、快板,在第四十六章“黄合作发誓惊愚夫,洪泰岳聚众闹县府”中洪泰岳摇着牛胯骨数快板的语段:“哗啷啷,哗啷啷,牛胯骨一打咱开腔……话说这高密东北乡,有一个西门小屯好风光。这小屯曾有杏园一百亩,大养其猪美名扬……”
可见民间说书与说唱技艺对莫言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现实的根基,为其语言风格提供新思路。莫言语言之所以富有韵律与节奏,洋洋洒洒而一泻千里的语言狂流正是汲取了民间说书说唱艺术。同时也丰富而发展了民间艺术的叙事风格,为正统的东方民间元素加上了西方现代派的风格。
2.荤腥故事的嵌入与影响
在毕宇飞的《平原》中,阐述割麦子的休息期间正是农民们谈天说地的好时候,正是荤段子的表现时刻。荤故事在中国民间口头文化中数量居多且特色鲜明,莫言的小说大量嵌入荤段子。在《生死疲劳》中公社邮电所所长胡宾因和现役军人妻子通奸而被罚劳役,在和蓝解放放牛时不怀好意的给他讲大量的荤段子,并传输"十滴汗一滴血,十滴血一滴精"的错误性知识。而荤段子正是对人内心苦闷的宣泄,对性压抑的语言解放,也是多在阴暗角落里最接地气的民间一手资料。莫言的小说大量嵌入荤段子,正是真实还原乡土状貌,揭示人性的复杂性与人物的深层心理。
3.民间歌谣俚语的汲取与改编
众多作家作品中大量使用民间歌谣及俗语,而莫言所营造的文学王国,高密东北乡正是由这些方言俗语所构成。如:“三月扶犁,四月播种,五月割麦,六月栽瓜,七月锄豆,八月杀麻,九月掐谷,十月翻地。”,“螃蟹过河随大溜,识时务者为俊杰。”,山羊能上树,驴子善攀登。”,“”打不瘸的狗腿,戳不瞎的牛眼”,“博山的瓷盆——成套成套的”。等。同样,在《生死疲劳》这部作品中,莫言也创作和引用了许多的的歌谣和童谣、顺口溜。如:“别看鬼脸半边蓝,情人眼里赛天仙。老婆孩子全不要,县长私奔下长安。”等。这些俚语俗语谚语歇后语内容精辟,艺术性强,民间歌谣生动有趣,不仅利于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且也是作家自觉提升民族特色,追求艺术成就的一种手段。同时丰富了莫言小说的语言体系,这些语言多是通俗易懂,俏皮诙谐,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略显粗俗但真实的民间世界,这也正是莫言对繁荣民族本土文化的一大贡献。
二、结语
莫言的《生死疲劳》在这次西门闹的六道轮回之中,在这次神圣的“认祖归宗”仪式中,莫言通过对多年的民间资源的汲取,书写了一部向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的大书。西门闹一家与蓝解放一家的故事,吊诡而狂热,可怜而无限唏嘘,从中“我们看到了一条生气沛然的人与土地、生与死、苦难与慈悲的大河”正流进我们的心田。这部优秀的作品,生动的印证陈思和先生的那句话“民间往往是文学艺术产生的源泉”。
李亚男
CCTV品牌影响力采访刘云涛治愈白癜风偏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imuasm.com/ssjj/3652.html